返回首页

开封府的布局

310 2023-04-11 16:40 admin

开封府的布局

在建筑形式上,开封府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它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九个展区:

1、以仪门、鸣冤鼓、戒石、大堂等为主题的府衙文化区;

2、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为主题的包拯传说文化区;

3、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

4、以典狱房、牢狱为主题的刑狱文化区;

5、以桂籍堂、拱奎楼为主题的教育科举文化区;

6、以英武楼、校场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

7、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题的府尹人文文化区;

8、以宋太宗、宋真宗为主题的潜龙宫帝王文化区;

9、以范公阁、曲桥、明镜湖、弦月山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

树立在正厅院里的巨石,就是“戒石铭”。其南面镌刻“公生明”,提醒官员只有公正,一心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其北面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告诫官员们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绕过戒石铭,便是开封府的正厅,是北宋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府衙举行重大活动,公开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大堂前就是大家熟知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令人望而生畏。梅花堂坐落在一个梅花飘香的小院之中,它是传说中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

随后来到的院落是潜龙宫。据记载它是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而后的大殿是潜龙殿,殿内是三位皇帝的雕塑,他们在没做皇帝之前都曾做过开封府府尹或开封府府牧,所以有人说开封府藏龙卧虎之地。

明礼院坐落在开封府的东北角,是开封府的科举教育文化区。院内的建筑是“拱奎楼”,它的一层大厅是北宋科举时的解试考场。

其后的小楼,叫“桂籍堂”,它是每次科举之后,开封府把本府中举的考生重新造册,在孔子像前隆重举行“入桂籍”典礼,尔后就把名册珍藏在这里的地方。

由于北宋时道教被尊为国教,所以在开封府中建有一座有关道教的天庆观。走近庭院,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太极八卦台以及道教主题建筑――三清殿。

开封府校场的主题建筑“英武楼”是开封府的演武迎宾场所和宋朝科举时武举考试的场所。

开封府的西南角是刑狱文化区,也称“府司西狱”。设有狱神庙、囚车、狱神皋陶,并形象地展现了宋代刑罚的一些场面。

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

现所看到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重新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遥相呼应,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是国家4A级景区。

开封书店街历史

开封市书店街历史 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

当时这里名为“高头街”,与大宋皇宫相毗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高头街一带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市,“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衣物、书籍、字画、古玩以及中药等。到了明代,这里易名为“大店街”,店铺云集,仍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

而它被正式以“书店街”冠名,则是大清乾隆年间。 清代开封为中原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极为兴盛。

书店街以经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而闻名,当时的名店就有“振兴隆”、“德五祥”、“凤麟阁”、“博雅斋”、“环文阁”、“惠昌山房”、“陆房山馆”等十几家。街上的建筑古朴典雅,书店鳞次栉比,碑帖字画充盈市面,“书店街”这个名字便随着墨香飘逸而出了。

“书店”,乍听起来是个颇为“现代”的称谓。数百年前能够以它为街道命名的人,想来实在令人深怀敬意。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个特色鲜明的名字,书店街的文化气息才得以绵延至今。 进入近代,数察两合书店、大东书店、六合亭书店等真正以书店冠名的商铺相继在书店街登场亮相,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全国有名的印书馆也竞相来此开设分店,加上这里原有的鲍乾元笔墨店、邱文成笔庄等驰名老店,书店街声名赫赫,成了整个中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一条街”。

纵观中外,以书店命名的街道并不多见。与北宋开封同名的日本东京有一条著名的“神田书街”,是在1890年以后才逐渐成为书店聚集区的,距今不过百余年。

即使从清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店街”算起,开封书店街的历史至少也已经延续了300年。

开封鼓楼上两块匾的历史故事 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钟楼在今天鼓楼广场原鼓楼的那个位置上,鼓楼在拆楼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医院门前,通向迎宾路口的位置,东西对称,在一条线上,十分威严、齐整,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原鼓楼上悬挂的声震天中和无远弗届8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皆为楷书,甚见笔力。其中,声震天中4个大字,更为海内外书法家所称赞,与鼓楼同享有盛名。数百年来,凡文人墨客来汴者无不到此大饱眼福,但是声震天中这被誉为书法绝笔的4个大字究竟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却一直众说纷纭,是古城开封一个不大不小的悬案。

声震天中匾额上落有题款,上款为皇清康熙廿八年岁次己巳季春吉日,下款书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河南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镇阎兴邦立。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开封全城覆没在黄河水之中,鼓楼倾圮殆尽,仅存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组织重修,匾额上的题款只能说明重修之事,而绝非能说明声震天中是阎所书。

由于匾额上未署何人所书,自然就引出了许多传说。按常人的逻辑,这些传说又多在非名人身上打转转,因为人们猜测如果是名人所题,自然是要落上大名的。早年传说这声震天中4个惊人之笔的大字出自一狱吏之手,此人因倾尽心力,书后累病而亡。到20世纪30年代又有新的传说,传说刘峙主豫时期,僚下秘书写一笔好字,因吸毒被监禁。秘斗腊书深知主子沽名钓誉,要求与主子单独谈话。秘书说:吾写声震天中4字能超过鼓楼上4字,以主席名字落款。刘峙默认,在秘书书后派人深夜将原匾额换下。后来,那个秘书羞惭自己的字不能上高,又将薯销茄原匾额换上。到20世纪50年代,李村人先生著《开封名胜古迹散记》时,说这4字是杞县秀才孟鼎所书。20世纪80年代初,据书法名人靳选先生说:这几字相传是其祖上靳标崧所书。据孔宪易老先生说:这4字出于邑人袁舜裔之手,乾隆游河南来开封,曾看此匾额,并说在县志上有记载。

原鼓楼上方巨匾声震天中出自谁手及其下落,一直众说纷纭,成一悬案。直到近几年才有了答案。据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修缮鼓楼时,将声震天中匾卸下,其字气势雄浑,结构神韵俱佳,历来使书人赞叹,令开封人自豪。当时,许多人围观欣赏,有人请北书店街的中原照相馆照了一张像片,两天之后牌匾又装回到鼓楼上。后来,鼓楼及牌匾均毁于战火,这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底片保存在蒿国全先生的家里。多年来,蒿先生精心珍存,每当有爱好书法的朋友到家中玩时,也只是让他们看一看底片,从未洗印。现在,这唯一的底片已由蒿先生专程捐给中国翰园。公涛先生亲自指定冲洗、放大、镌刻成碑,立于中国翰园之中,使声震天中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