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桁架力学原理?
桁架简支梁与外形的弯矩图相似的时候,上弦杆和下弦杆的轴力分布的均匀,腹杆轴力较小,用料最省;制造与材料:木桁架制成三角形;力学方面:钢桁架采用平行或梯形弦形,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桁架应该制成多边形或梯形。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没有木桁架结构?如果没有,为什么木桁架结构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发明出来?
##------------------------------
这个问法是有价值倾向的,暗含的意思是:木桁架这么个NB的东西,我们老祖宗号称木构建筑玩得好,到底有没有弄出来过呢?
我先结论抛出:
**中国木构建筑的发展,进化掉了原始的桁架,但没有进化出现代桁架。**
也就是说,桁架这个东西我们搞出来过,后来觉得不够好,不弄下去了。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桁架的潜力还很大,当注入新技术的时候,反超了,于是我们就被pia pia 打脸了。
##------------------------------
很多人能感受到桁架的NB,有这么两个时刻:
第一次看到钢铁大桥横跨两岸,钢柱钢板用螺丝铆定在一起,极具力量感,车能跑,人能走。印象最深的是奇奇怪怪的三角形接连不断,有人告知说,这个叫做桁架,钢桁架桥,外国人造的。
再一个就是走进老工厂车间,顶极高,大空间里面各种机器在转,工人就在这个大屋子里面忙活。屋顶下方是三角型的木架子,看上去也是木头做的。有人告知说,这个叫桁架,这么大的屋顶都是靠它撑着,最早都是外国人设计。
事实上,这两种印象正好对应着两种桁架类型:
- 屋顶桁架,roof truss,用在房屋建筑上,支持屋顶。
- 平行弦桁架,parallel chord truss,主要用在桥梁,初始用木料,后迅速被钢材替代。
那么,到底什么是桁架?从上面两张图,估计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三角形,各种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就是桁架。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有稳定性嘛,不会像四边形一旦受力,就形变了。所以要回答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没有木桁架结构,或许可以先从找三角形入手。
为了更有效找到三角形,我们看一下西方桁架的最基础类型,king-post truss 单柱桁架 和 queen-post truss 双柱桁架。你可以认为其它更复杂的桁架,都是由这两个衍生出来的。
看上去很简单,就是一根叫做king,两根叫做queen。
然后呢,我们再偷点懒,直接从梁思成先生那里借点图来,看看能不能找到三角形。
你看,发现了不少三角形,好几个都与基本型中的king post桁架构造非常接近。并且,非常有趣的是,英文注释中出现了:king post,top chords等字眼,在龙兴寺转轮藏殿图中,出现了 truss like,也就是打了引号的桁架。
然而,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及:
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构造中,对屋顶的支承方式根本上不同于通常的西方三角形屋顶桁架,而正是由于后者,西方建筑的直线形的坡屋顶才会有那样僵硬的外表,与此相反,中国的框架则有明显的灵活性...
梁先生如此的表态,告诉我们看上去像桁架的,并不一定真是桁架。
然而,疑问就来了:长得形状这么类似,为什么就不是了呢?靠形态来分辨桁架,是不是就不对了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再明确一下,考考眼力:
左:中式古建筑中的小叉手+童柱+二椽栿的组合
中:传统工艺制作的king-post桁架
右:现代king-post桁架
他们三个看上去形状像不像?为什么后面两个是桁架?中式的为什么被排除在桁架之外?提示:关注一下红圈所在的位置。
接下去要说到桁架的核心了,形态是它的表象,力学结构才是桁架的本质。
**wikipedia中的定义:**
桁架(英语:Truss)为工程名词,是指“只由二力元件组成,组装后如同单一物体”的结构[1]。二力元件(two-force member)是指只在二个端点上有受力的结构元件。
看不懂完全没有关系。我们来画一张图。
图看不懂也完全没有关系。
先说一个结论:**桁架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我们看到一些关于桁架的一些说法,如只受轴向力,不是拉就是压,这个就是桁架的力学核心。
节点铰接,三角形态,都是保证上面这条。
与桁架相对的是框架,还记得梁思成先生说
中国的框架则有明显的灵活性
到这里,好像没有说清楚桁架,又多了一个框架,不是更晕嘛?我们来做一个理想桁架的力学分析,桁架的特性,或者说NB之处马上就清楚了。
理想情况下:如果的king-post 桁架的顶端节点,受到向下的压力(荷载为-y轴 10kN),那么各根杆子受力(member的内力)情况为
- 两根斜杆受到压力
- 水平杆分成两个节点,分别受到拉力
- 请注意红框中的0member,king-post中柱,它完全不受力
感兴趣的可以到https://skyciv.com/free-truss-calculator/ 自已验证玩一下。
接下来,我们把这个理想状态标在实际的图上,再来理解一下
如果结构足够理想,1,2斜柱只要足够能抗住轴向的压力,水平柱3只要能够抗住轴向的拉力,那么中间的那个竖直的柱子是不受任何力的,可以把它锯掉,或者留着做结构上的搭连。
当你明白中间这个柱子不受力的时候,你大概就能窥见桁架的力学特点了。再想一下,桁架NB在哪里?原来,压力没有顺着这个中柱往下传下来啊!
于是,你想到什么了?中国古建筑没有桁架结构吗?
平梁上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
没有中柱,妥妥的。
----------
可见,中国古建筑起码保留了基础的桁架单元。再贴上几张图做佐证
---------
那么,为什么梁思成先生,对于这个桁架存在与否持不肯定的态度呢?
我想,可能的原因有这样两个:
- 这个桁架是指,全屋顶都是桁架的形态,当时发现的古建筑中没有见到。
其实这个也存在实例,苏北金字梁目前发现的就是全屋顶一个桁架
- 更关键的一点是,桁架是个力学结构,不是有三角形就是桁架,节点的处理非常关键。以king-post 桁架的上顶点为例,如果两个斜杆与中间的竖杆连接点偏离顶点太远,就不符合铰接的原则。下面的横梁不再是拉杆,而是一个简支梁。上面考考大家眼力的一个方面就是顶点的铰接处理。
西方传统的king-post桁架节点处理,其实也远远没有达到现代桁架的标准,更多是靠大斜柱撑开着。
而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更为合理的节点连接方式,这里有一例: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了一排5个陪葬坑,其中一号陪葬坑K1出土467件青铜构件。这些筒、环、钩状的构件可以相互插接、套扣,大部分构件端部设有成对的销孔,知其原来套接木料,木料在陪葬坑中已经腐朽。结合过去相关的发现,这些青铜器应该为帷帐构件。
以屋脊与斜梁的连接来看,用青铜三通构件,非常合理得做了一个刚性连接点,构成了一个无中柱的king-post桁架。虽然建筑体量较小,但说它是现代钢木结构的鼻祖,一点都不为过。
讲到这里,我们稍微小结一下:
**桁架是一种力学结构,三角形是表面特征,节点铰接是关键处理。中国古代不仅出现过桁架,在节点处理上还出现过很先进的技术方法。**
----->这个问题太大了,后面还有两大部分:
- 为什么说原始的桁架在中国木构发展史上出现,在抬梁式和穿斗式梁架发展起来之后,又被淘汰了。背后很大原因是:抛弃了夯土墙承重,没有发展石材,而是走全木构承重的路线。技能树加点的倾向不同。
- 西方看上去很NB的桁架大跨度,并不是纯粹的桁架。以西敏寺大厅为代表的Hammer-beam Truss,实质是木质的拱券;原始桁架在西方也一直停滞,直到工业革命后,现代桁架出现。用新的材料,如钢构,解决了木桁架节点连接之后,用新的力学分析指导下,才重新厉害起来。
所以说,技能点加的方式不同而已,木构输在近现代的整体科技落后,这一路科技树将来未必没有焕发生机的可能,比如抗震。
这两部分都已经写好,等精简一下再发上来。
三、异形建筑施工图?
这几天正在做这种类型,头痛
四、建筑施工图与房屋建筑施工图的区别?
区别就是,前者没有“房屋”!!范围广。后者局限于房子!
五、如何画好建筑施工图?
正好有一篇旧文,供参考。
近期刚弄完防火规范整理,这就要正式开始做公司的施工图培训了,上次写这篇旧文,是2011年。。。可见知易行难,吹牛容易兑现难。
最近在顺带研究公司对新毕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问题,想来想去,觉得大体上可以按照这样一个路径执行:
1 熟悉规范。
这个很简单,网上流传的建筑问号(规范集CHM文件),另外也包括结构设备各专业的基本规范,需要总体通读几遍,重要规范天天翻看,并且要了解其制定者的意图和现实意义。
2 理解基本做法。
大量的标准图集是很枯燥的,但实际上都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甚至很多一旦理解终身难忘,如果曾经遇到过实际问题,看到恰好能解决问题的好做法,还会发自内心的哈哈大笑。不过看一遍还是很花时间的,特别是有些老规范可读性很差。现在新的一批规范和相关书籍不但很多有详细说明,还附有彩图,感觉好看多了。还有些新材料做法需要看厂商出的图集,收集起来比较麻烦些。
3 对比材料。
材料除了要大量看实物和建成效果,就是要多方收集资料并进行横向测评对比。收集供应商资料能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也要注意他们总是自卖自夸的,实际情况还得自己去了解。这算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情。有一些施工方面的期刊文章可以参考,但总体来说此类信息是很不系统的。标准院出的大厚书《建筑产品选用技术》是比较好的一本。据说国外有更大规模而且持续更新的此类资料集,很向往。
4 研究特定供应商和细节。
具体到一些重点部分,经常需要针对重要厂商做深一步了解对比,才能控制效果,给甲方采购提供建议。有些产品是某些企业独有的,比如虹吸排水之类的,就更要去专门了解了。
5 熟悉施工现场的种种疑难杂症。
这个是最难搞的,需要时间和机会,但是也总会遇到的,常常需要多方请教,集思广益才能解决。即使是熟悉了图纸上的做法,也要亲眼看看工人是怎么施工的,容易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才会对建筑有更充分的理解。
至于方案能力以及方案和施工图的统筹能力,我觉得一方面要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进行,另一方面也要等这几项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提升以后才能有显著提高。
学了这几年施工图,自己的感受是:
1 施工图并不难,
毕竟连工人都能看懂执行的东西,画图本身没有难度
2 难得是态度,
太多人不把施工图当回事,更有一大批虽然叫嚷着细部构造多么重要,可是有几个人自己去画了呢?有几个人去认真学习供应商的资料了呢?还不是安排小弟画图,甩给二次设计深化。
3 关键是长期的积累和耐心。
因为现在信息发达,以前很难获得的资料坐在电脑前就能得到差不多,大城市出门半小时就能看到一堆实施样例,厂商吧资料送上门还给你发好处,以前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搞到的资料如今已经不是门槛。但是能花多少时间上去,能坚持研究学习多少年不停止,才是最大的门槛。太多人只顾重复干活,再也不愿意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4 技术上讲,施工图是比较繁杂的,
尤其是一开始要把所有的规范、做法、材料、设备先统统有个大概了解,然后才能把握总体,再进而又针对性的强化和深入研究某些局部,并且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持续更新知识结构。这个前期建立框架的工作量确实比较大,个人感觉起码需要5年的入门期。后期的更新又延伸得太长,所以很多人一旦升职,就放弃了施工图工作甚至设计工作,只顾轻松捞钱了。这样的风气大行其道,实在非行业之福。
六、建筑施工图怎么收费?
没有结构?
一般价格是在10-50/平米的,你这没有水电暖,就按10-30/平米把
七、怎样看建筑施工图?
1、按顺序进行
我们在拿到施工图纸后,需要根据图纸的顺序进行查看,先看设计施工说明,了解该建筑的基本情况、施工材料和注意事项,然后在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最后看结构图,这样能够让你对整个建筑有个大致了解,从而了解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
2、牢记主要尺寸
施工图上有各种各样的尺寸,我们想要将所有尺寸记住具有一定难度,但对建筑物的主要尺寸,例如房屋的层高、基础尺寸、开间的进深等尺寸我们要牢牢记住,这样能够减少施工中所犯错误。
3、弄清相互关系
我们在看施工图纸时需要弄清每张图纸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将施工说明中做法和图纸对照,同时做好洞、沟、槽等的预留,这是减少和避免差错的重要步骤。
4、抓住重点
我们在看施工图时,需要抓住每张图的重点才能减少差错,在结合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例如平面图中首先看指北针,弄清房屋朝向,立面图主要记住门窗洞口标高,结构图中需要了解墙、梁、柱等设计要求。
5、图表对照法
看施工图时,如果出现无法详细表达的表格,我们需要采用图表对照法,将图中的数据与表格中的数据做对照,看下是否有错误。
6、了解建筑特点
不同的建筑类型在施工特点上也有些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建筑特点,才能更快的抓住到图纸的关键点。
八、建筑施工图多少张?
建筑施工图一般情况是电子版四张,纸兰图纸不一样了
九、如何下载建筑施工图?
建筑图纸下载方法:首先建筑图纸一般都是dwg文件,需要电脑按照autocad才能打开,之后到网上搜索得到(比较有名的网站有:筑龙、土木在线、建筑英才等等),注册后找到合适的图纸下载即可。
十、建筑施工图纸打不开?
那是软件不对,用CAD打开,如果是dbf图纸就用dbf软件,广联达也可以,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