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建仿古商业建筑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的仿古商业建筑。不论是在大的文化名城如北京、南京、杭州,还是在小的古镇如锦里、浔阳、凤凰等地方,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盖着琉璃瓦,挂着大红灯笼的仿古商业建筑,而近年来这种趋势仍然有增无减。尽管仿古商业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争议却一直不断。有人认为它们媚俗,有人认为它们是虚伪的“假古董”,有人认为它们在形式上生搬硬套……但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它们。“存在即有合理性”①,为什么我们不能抱着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看待仿古商业建筑呢?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前卫时尚的建筑自有它们的吸引力,难道源远流长了五千年的建筑文化就没有魅力吗?说到底,仿古商业建筑是建筑师在新时代追寻和发扬本国建筑文化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在已建成的那些仿古商业建筑中,有些尺度还不合时宜,有些形式还停留在对过去的直接模仿,还有一些现代的生活内容与传统的建筑形式发生了冲突,但我们都知道,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存在着反复,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在探索和求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新建仿古商业建筑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1.1 经济价值
传统的商业建筑主要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为主,而现代的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购物,同时对体验性与游乐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从单纯的物质需要向广泛的精神需要发展,要求购物活动中能够有更多的享受与体验,因此购物空间应该更多地与游乐、文化、休闲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由于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的大量出现,曾一度造成了城市景观的单调乏味,引起了人们的反感。“物以稀为贵”,现代人开始对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十分怀念,同时对异地文化非常好奇。所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仿古商业旅运建筑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在里面购物,同时也可以旅游和休闲。而另一方面,仿古商业建筑因其形式的特殊化,增加了识别性,加深了购物者对它的印象,同样很有利于吸引消费者。
1.2 文化价值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开放,商业建筑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增长。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社会经济有重大的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它们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亮点,记录着城市的繁荣,标志着地方的特色,也传承了历史文化”②,对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人皆知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旁豫园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发掘了城市过去的文化,延续了城市的文脉,融合了历史和现代文化,是整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仿古商业建筑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和营销的空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拉斯姆森曾在《建筑体验》中写道:“体验对于建筑非常重要。”他认为,建筑的外部特征成为把感情及态度从一人传递给他人的手段。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仿古商业建筑通过对传统建筑具象或抽象地模仿,再现了传统建筑的风貌,那些古朴的砖墙,形式优美的牌坊,精雕细琢的门窗,从视觉上演绎了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象。不仅如此,我们到夫子庙观赏灯会,于秦淮河上泛舟,到豫园游湖心亭,尝百年特色小吃,而到锦里拜武侯祠,穿张飞盔甲……这些可以亲身参与的活动从心理上带给了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体验。老建筑外观的历史感和内部的新内涵将过去与现在联系了起来,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得以融合,这,就是仿古商业建筑的魅力所在。
2对国内典型实例的分析和比较
“既有需要,又有合理性,我们应该培卜予以满足”③。但不能随意而为之,否则只会泛滥成灾。因此,分析已有的仿古商业建筑,可以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对上面几个实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和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仿古商业建筑大都建在有一定历史的地段,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底蕴,而且这样的文化底蕴非常重要。因为在商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只有真正具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吸引住消费者。隆福寺商业广场的前后发展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遭受火灾之前隆福寺商业街因庙会的兴起而得名,随后聚集了众多小吃、小百货等店铺,这正是它的特色所在,因此它成为了北京最火的商圈之一,而配镇穗在火灾重建后由于定位不准,将其改造成数码广场这样的经营场所,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导致经营惨淡。
2) 将锦里、豫园商城、夫子庙与新东安市场、隆福寺、西大街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的尺度更适合于人们步行逛街,聚敛人气。而后者大面积的现代墙面加上传统的大屋顶却难以给人亲切感。
3) 国内的新建仿古商业建筑形式基本上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传统建筑,或将古建筑元素予以简化后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因此设计手法仍有待改进。
3对仿古商业建筑中传统文化特色表达的探讨
因此,征对上述的几点,提出几点改善意见。前面我们总结了,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仿古商业建筑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那么,怎样去表现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底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的形式来表达,卡伦认为视觉会唤醒我们的记忆体验,以及那些一旦勾起就难再平息的情感波澜。这就牵涉到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具象地模仿以再现传统建筑风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去研究传统建筑的尺度和比例,切忌粗制滥造,生搬硬套,因为传统建筑皆由人工所造,其精美和准确度都因匠人积累的经验决定。对于缺乏知识和技法积累的现代人来说,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可小觑,如果不认真地学习传统技艺,深入体会古代建筑的意境,设计就会成为无本之源。反之,即使是“假古董”,那也是受众人欢迎的“假古董”。如南京的夫子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而另外一种方式是“仿古新做”,既要仿古,又要体现现代精神,该如何让这两者结合呢?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符号加诸于现代形式之上吗?问题是当传统的形式被嫁接过来时,已经与结构和功能分开了,就像隆福寺广场那样,简化了的屋顶架在简洁的现代墙面上,两者难以融合,所以最后给人的感觉还是“假”。因此我们要努力做的,是让那些能表达出传统意象的元素自然地从建筑本身生长出来,让形式重新和结构、功能结合,与现代的材料,生产方式结合。
2)“从形式到形式是创造不出新路子来的”④,而且,视觉的表达依然停留在表层的意义上,如果想要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传统建筑的空间首当其冲。卢绍明在《建筑体验》一书中描叙人“在空间体验中建立了一种人与场所的关联,在体验中获得了灵感,在心理描绘中建立了自己的一种场所感,一种飞腾的想象与回忆,一种意义的升华,一种美学满意”。因此,传统建筑中的游廊、院坝、照壁、过街楼等等这些空间情节,提供了一系列的情感、秩序、场所感——使消费者身临其境,通过完整的视觉、声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创造了一种真实的体验,在感受中完善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当然,“对本土文化体验的注重,要运用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重新体察传统文化,空间设计不再是表象复现,而是意境再现。”⑤ 图9是艾未未所做的江南会所,现代的菱形图案代替了过去的花窗,建筑外观仅保留黑瓦和山墙的白,丢弃了传统的形式,但是,木材温润的质感和暗红的颜色依旧透着古色古香。当阳光穿过菱形网状的瞬间,漂移的光线落在墙上和地面时,生动的光影带来的扑朔迷离与古代的花窗所营造的空间效果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