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汉末年建筑特点?

148 2023-11-25 07:19 admin

一、东汉末年建筑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之特征:古拙粗犷、结构简单、风格大气。汉代建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建筑上筑以高台,屋脊平直而短;用材上以木料为主,兼以砖石;雕饰题材上:有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二、东汉和西汉建筑区别?

特点一:重威思想与壮丽之美的追求

  “非壮丽无以重威,君子不壮不威”——萧何

  汉代宫殿、庙宇建筑设计真正达到了华靡伟大、遍于大地、空前绝后的地步,西汉之初开始建造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数座。武帝时扩建上林苑,占地超过3500平方公里,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除规模以外,建筑风格,尤其是宫廷建筑风格也体现一种雄浑威严的气势。

特点二:从高台向楼阁的过度

  西汉及以前流行的高台建筑到了东汉逐渐衰退。高台建筑台基,西汉早年有几十米高的,后逐渐降低,东汉高台建筑的台基一般都几米高。一般房屋的台基高度为屋身的1/5,或低约20—30cm的样子。

  木构技术的进步、人口密度的增大以及对神话思想的追随使楼阁建筑得到迅速发展。楼阁之间常建二层通廊。

三、东汉末年最突出的类型建筑?

东汉末年有三大建筑最为著名,第一个是董卓的郿坞,第二个是公孙内瓒的围堑,第三容个是孟德的铜雀台。

一、郿坞:董卓就在郿地,给自个儿修建了一个“坞”,史称郿坞。所谓的“坞”,在中国古代建筑里,是一种用于军事的建筑,一般借用险要地势、地形,修建而成的小型城堡。

二、围堑:所谓的“围堑”,有十余圈围墙,每一道围墙高六丈,厚六丈。在十道围墙的最里层,修筑了宫殿,又称堑京。

三、铜雀台:建安十四年,打了败仗的曹操,居然有心情给他自个儿盖了一座娱乐性的建筑——铜雀台。铜雀台位于现河南临漳境内,是东汉末年第三大有名的建筑。

四、东汉时期的建筑有哪些?

东汉末年三大著名的建筑

一:董卓的郡坞

东汉初平三年,董卓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体制,略略稳固后,董卓就在鄙地,给自个儿修建了一个“坞”,史称郡坞。所谓的“坞”,在中国古代建筑里,是一种用于军事的建筑,一般借用险要地势、地形,修建而成的小型城堡,比城略小,比堡略大。据历史记载,董卓给自己修建的“坞”,墙体高七丈,厚七丈,相当坚固。郡坞修好之后,董卓在坞内,“积谷三十年储”,并且把从全国各地搜刮过来的三万余斤黄金、九万余斤白银,还有其它的奇异珍宝,统统收藏到鄜坞里。

然后,董卓又把他一家老小都搬进坞堡。看着郡坞坚实高大的城墙,董卓对手下说:“事成可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终老。”董卓这个老小子,如意算盘打得太自私了,他所谓的事业成不成,在天、在人,而不是在他自己。再者,董卓于他的郡坞内,积三十年之谷的做法,是相当愚蠢的。按我们现代人,对于粮食储备的一些基本常识,粮食是不可以储藏三十年的。一般的粮食,只要储藏两三年,就会过期,成为所谓的陈化粮,只能用于喂猪。

结果郡坞修好,还不到两个月,汉初平三年二月,董卓被他的养子吕布所杀。想在郡坞里,过大富豪生活的董卓,被愤怒东汉王朝的民众,点了天灯。哪坞是东汉末年,第一有名的建筑,但它被民众看作是董卓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的标志。

二:最早的迷宫

汉兴平二年年底,北方军阀公孙瓒,杀死了幽州刺史刘虞,“尽得幽州之地”。公孙瓒是一个小贵即安的家伙,做了幽州老大之后,他便开始“志气益盛、不恤百姓。”当时正值汉乱,幽州地区流传出一个民谣,歌词大意是: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励,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这一则民谶的真实意思,但公孙瓒听说这一则民谶后,就造出一座迷宫一样的建筑,以求应谶。

这一建筑,《资治通鉴》称其为“围堑”。所谓的“围堑”,有十余圈围墙,每一道围墙高六丈,厚六丈。在十道围墙的最里层,修筑了宫殿,又称堑京。堑京的外层围墙高约十丈,登高一望,对每圈围墙里发生的事件,都看得清清楚楚。另外在外围的十层围墙上,开设了许多的门,每一扇门都是用精铁铸造。为了防止外人进入围堑、公孙瓒下令:一、从哪些门可以出入堑京,只能让公孙瓒自个儿知道。外人如果擅入堑京,就会迷失在堑京之中。

二、围堑以内,不允许七岁以上的男子进入。公孙瓒和他们众多的老婆们除外。公孙瓒的围堑,很类于现的迷宫的结构,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古版的迷宫。围堑修好之后,公孙瓒对手下说:“兵法云,百楼百攻,今我营楼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谷,足待天下事成。”公孙瓒与董卓是一个德性,一样愚蠢,没有顾及到粮食有效期的问题。

建安四年,袁绍来了,他没有拘泥于公孙瓒“百楼莫攻”之类的屁话,但也没有按正常的攻城法子,进攻公孙瓒的围堑。而是采用挖地道的法子,直接挖到公孙瓒堑京地下,把支撑堑京的几根大柱子,给烧了,袁绍的军队从地下,发起攻击,摧毁了堑京。

据历史记载,袁绍进攻公孙瓒时,是他第一次应用了地道战。在此之前,所有兵书上,没有到的这一种新战术,袁绍把他发明出来,进攻公孙瓒,结果收到奇效。而公孙瓒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下令:在他的围堑里,不允许有七岁以上的男子。所以当袁绍大模大样地,跟公孙瓒打地道战时,躲在堑京里公孙瓒,居然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所以公孙珩是眼睁睁地看着袁绍的部队,钻入地下,摧毀他的老巢——堑京。

三:铜雀台

建安十四年,打了败仗的曹操,居然有心情给他自个儿盖了一座娱乐性的建筑——铜雀台。

铜雀台位于现河南临漳境内,是东汉末年第三大有名的建筑。铜雀台的结构,既没有董卓的“郡坞”那样厚重,也没有公孙瓒的“围堑”那样复杂,但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并且在铜雀台建筑结构里,第一次采用了建筑学上的“天桥”结构,在三座高楼之间,架设了两座彼此往来的天桥,曹操诗云:立中天之华观,连飞阁于两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共。

五、东汉洛阳城的礼制建筑有?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刘秀就在洛阳城中修建了宗庙、社稷等礼制建筑。在宗庙之中祭祀西汉的历代皇帝,意图彰显刘秀才是西汉王朝真正的继承者,确立了新政权的历史合法性。

社稷坛在宗庙之右,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在洛阳城南七里修建了祭天的祭坛,祭祀上天、五方上帝、日月以及一千五百一十四位神灵。祭地的祭坛则修在洛阳城北四里,祭祀大地和山川河流的神灵。这些礼制建筑,标志着光武帝刘秀的帝位获得了来自天地神灵的认可和护佑。此外,还有灵台、明堂、辟雍等建筑。

六、东汉隶书?

隶书刻石,因为王莽新政期间扑毁碑刻甚多,所以西汉的碑刻几乎没有留下来,仅存的三四件都是民间俗刻例如五凤二年碑,莱子侯刻石。

迄今出土面世留存的皆是东汉碑刻--

庙堂气象型:稳重工整的: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

洒脱劲野天然萧散型:石门颂,杨怀表记,好大王碑等等。

至于风格类型,大致可以分以上二种。

知识浅陋聊献所知,定有疏错。

以上不知是否满意。

祝好!

七、东汉晚期西域属于东汉吗?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割据,又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当时的西域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又剩下了30余国,分属五大政权。

西域南道两国——鄯善和于阗

其中,楼兰、精绝、且末、小宛属于鄯善;

戎卢、弥、渠勒、皮山属于于阗。

西域中道三国——焉耆、龟兹、疏勒

其中,尉犁、危须、山王国属于焉耆;

尉头、温宿、姑墨属于龟兹;

桢中、莎车、竭石、西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循、琴国属于疏勒。

客观的说,此时的曹魏忙于在中原与群雄逐鹿中原,并没有实质性的占据西域,甚至也没有与西域诸国和平的交往。

关于这一点,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这样写道:

自魏及晋,中原多故,西域朝贡国不过三四国焉。

这应当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由于战乱,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

根据史料的记载,曹魏在西域唯一能直接控制的是高昌,曹魏以高昌为治所,设立了西域戊己校尉,但这一职务并不能与两汉的西域都护相提并论,且魏国也并没有主动控制西域的意图,这与当时中原的三足鼎立有关,毕竟一统“天下”才是当务之急。

曹魏代汉之前,根据《三国志·魏书》的记载,曹操对于西域事务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如果西域各国希望与中原交往,那么自然会派使者过来;不过曹魏不可主动派人前往西域,以防节外生枝。

八、东汉宫殿?

北宫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宫殿,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北隅,汉明帝永平二年至八年(59-65年)建造。 北宫的平面接近长方形,四面筑围墙,面积约0.924平方公里。宫城辟三门,在南门外立阙。宫内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德阳殿,居全宫西侧,台基高二丈,东西近百米,可容万人。其他建筑还有崇德殿、宣明殿、含德殿、章德殿以及芳林园、濯龙园等。北宫与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南宫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宫殿,位于汉魏洛阳故城南隅。 南宫的平面接近长方形,四面筑围墙,宫城辟四门,宫内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其他建筑还有乐成殿、灵台殿、嘉德殿、和欢殿以及玉堂殿、宣室殿 ,云台等。南宫与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九、东汉古都?

东汉的首都在洛阳,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东汉:

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在西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一共传了十四位皇帝享从开国到灭亡一共一百九十五年,和西汉一起被称为汉朝。

西汉末年爆发了农民绿林起义事件西汉王朝的宗室刘秀相应起义,在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并且开创了光武中兴 。

西汉:

秦朝末年,天下英雄豪杰揭竿而起陆续造反,想要推翻秦朝暴政。经过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于是在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并且该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西汉王朝在建立以后的制度上面还是沿用了秦朝的制度,汉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让社会经济快速复苏,并且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扩展资料:

西汉和东汉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两遍重复演绎的王朝演化过程。我们都说历史不能重写,所以很多的研究是无法假设前提的,但是汉代似乎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穿越式的观察角度。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重来一次的过程中,重现的某些特点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无法避免的深层次规律。

当然,东汉和西汉也是显著不同的,他们的文明程度和物质水平在四百年的时间跨度里去看肯定也是有很大变化的,因此如果把它们定义为两个朝代也是有合理性的。

但毕竟两汉的执政者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他们的治国理念、社会价值、管理体系都有着强烈的可对比性,至少比别的王朝间的可比性要显著的多。

东西汉的共同规律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代建国,二三发家,四代打架,后代败家。所不同的是,两汉具体败家的模式不完全一样,而且西汉在败家阶段开始前,还经历了昭宣中兴的阶段,这是东汉没有的。

一代建国,指的是开国君主。西汉是汉高祖刘邦,东汉是光武帝刘秀。对于刘邦,都很熟悉,,而对于刘秀,很多人会感到陌生。

简单的来说,刘秀的功绩不比刘邦更小,刘秀统一天下的难度一点不比刘邦简单,而刘秀的为人大多历史学者都认为远超刘邦。

十、东汉年号?

光和(178-184)是中国东汉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三个年号,时间跨度为7年。 184年,即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为中平元年。

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