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感谢说起原唱?
歌名:从感谢说起
原唱:汤非
歌词:
走过迷人的四季
听过悠扬的鸟语
登过雄伟的高山
趟过缠绵的小溪
从感谢说起
感谢大自然的多彩绚丽
让我们身在其中忘乎所以
让我们充分享受闲暇安逸
都有难忘的过去
都有成长的孤寂
都有无奈的抛弃
都有幸福的哭泣
从感谢说起
感谢人生每次随缘巧遇
让我们包容理解有情有义
让我们甘于奉献将爱凝聚
从感谢说起
感谢人生每次随缘巧遇
让我们包容理解有情有义
让我们甘于奉献将爱凝聚
二、从岛上所见说起原文?
从岛上所见说起
在北海道的天卖岛,我曾经有过乘着带有小型发动机的小船在小岛四周的大海上巡游。我在小岛上的马道上散步了一圈回到民营的时候,正好碰到民营的主人带着四岁和一岁半的孙子搬出小船,他邀我也一同去乘船,虽说是爷爷,但也只是50岁左右那样年轻,他每天都会被孙子们缠着乘小船出海,在妻子和媳妇准备晚餐的繁忙时间,他承担了照顾孩子的任务。在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到海上照顾孩子。
小船沿着海岸行驶,因为是小船,只有在观光船不能靠近的沿岛的浅滩中随波行走着。数百只黑尾鸥飞起,在岩礁之间排成一列的海鱼鹰贴近海面飞翔,孩子们将手伸入乘着小船出海的海水中,并吱吱嘎嘎的喧闹着。因为孩子们身体靠着同一边的船舷上,小船一下子倾斜着,我内心捏了把汗,如果掉入海中就麻烦了,而且我自己也很害怕,要是小船翻了的话,就会被翻卷的波浪甩到岩石上,想到这儿我抓住两个孩子的背,但是孩子们却一点也没有静下来,我真是累坏了。
但是,孩子们真的很有活力,就连天快变黑要回去的时候,还央求再多乘会儿船,
他们是大海的孩子啊,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全身心的去体会大海的吧,由祖父带着去散步,总有一天他们一定会将天卖鸟四周的大海的每个角落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在环岛的过程中,那个四岁的孩子说那边的水很好喝,我们将小船停在海蚀岩下面,去喝洞穴里涌出来的水,小孩将附近的草叶摘下来巧妙的卷起来,去滔起据说是很久以前土著人住过的洞底而涌出的水,然后立马喝掉。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喝了一口,果然是很好喝的水,这样的水所在之处,这种喝法,都是这个四岁的小孩子从祖父那里学到的。
这些孩子将大海,尤其是天卖岛的大海肉体化了。在大海这样的自然中,和父亲一样,和祖父一样,和曾祖父一样的东西铭刻在身体里。将大海肉体化这一点,我连这个四岁甚至是这个一岁半的小孩都不如。我出生成长在雪国,对于雪这个自然的话是十分肉体化的了,但是对于大海就具有洗海水浴、在海边散步这样的体验而已。大海在我身边之外,虽然我喜欢大海,但是我还没有将它变为身体内部的东西。某个地方的自然没有变化地持续下去时,不在自然,在自己自然而然地节奏中无变化的持续下去的地方里。生长在那里的人们的眼里不论是今年、去年、十年前还是100年前也没有变化的持续下去的时候,在那片土地上生存,死亡的人们会从父母到孩子、孩子到孙子那样将同样的东西传承下去吧。和去年春天一样,今年的春天也会到来,和去年的春天一样开着花。即使今年的春天比去年的春天开花的时间稍微又迟了一点,但相对的花的颜色开地漂亮一些。在这些微小的差别中,自然承接着以前的自然,在这之中,人们会有超越时代共同的感觉,会分享着共同的喜悦。
三、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商鞅变法,一扫六合,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长城。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
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张骞凿空,丝绸之路;驱逐匈奴,漠北无王庭。
(王莽篡八年,立新朝。地主军事割据七年)
东汉:公元23年—220年。光武中兴,蔡伦发明造纸术,司马迁成《史记》,张衡发明地动仪。
(三国鼎立六十年,公元220—280年)
西晋:公元226年—316年。五胡乱华。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冉闵屠胡灭石。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顾恺之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开凿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隋:公元581年—618年。开凿大运河。
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僧取经,鉴真东渡,唐律疏议,唐三彩,唐诗鼎盛。
(五代十国,战乱不休)
宋:公元960年—1279年。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岳飞抗金,宋词鼎盛,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元:公元1206年—1368年。关汉卿戏剧《窦娥冤》,元散曲鼎盛,小说开始盛行。
明:公元1368年—1644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广泛流传,郑和下西洋,修明长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牙。
清:公元1644年—1912年。康雍乾盛世,《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一大批长篇章回体小说面世。
四、介绍兰花从几个方面说起?
很多人种有兰花,喜欢兰花,却苦于对兰花不懂,不知道自己所养的兰花到底是好还是坏。兰花是生长中的活物,我认为品赏兰花应该香,姿,色,灵,四个方面来进行,它包含嗅觉和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受,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将兰花视为精神之花,人格之花,很多人因此爱上了兰花。养兰,赏兰,品兰,爱兰,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兰文化。
五、从照相说起读后感?
《从照相说起》是一本关于摄影的书籍,作者是中国著名摄影师李志刚。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从事摄影多年的经历和心得,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思考,探讨了摄影的本质和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摄影的魅力和力量。通过摄影,我们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留下珍贵的回忆和历史。同时,摄影也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影像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很多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摄影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作者还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摄影的技术和方法。
总之,《从照相说起》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摄影,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和珍惜每一个美好瞬间。我相信,通过摄影,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和感受生活,让生命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六、从改诗的笑话说起。全文?
《卧春》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作者: ———仲伟晓 卧春(我蠢) 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 (俺 是 驴,) 岸似透绿, (俺 是 头 驴,) 岸似透黛绿。(俺是头呆驴。) 《我蠢》是根据韩寒《三重门》一书中《卧石》而改写。七、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读后感?
从小拍馨儿照留下纪念,长大拍成年照一路成长记录
八、2023年从什么时间说起的?
2023年在公历上来讲,是从1月1日元旦之日开始算起,至12月31日为一年的结束。
从农历上讲,2023年是农历干支的癸卯兔年。农历癸卯年是从2023年的1月22日正月初一春节日算起,到2024年的2月9的农历腊月三十除夕日止。
兔年的生肖属相是以2月4日立春节气时刻为分界点。立春时刻前出生的人,还是属上年的属相虎;立春时刻以后出生的人,其生肖属相为兔。
九、求,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的解读?
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生活的记录。
深入浅出,由小见大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显示了鲁迅观察社会人生的独异与深邃。鲁迅自己说过,“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实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鲁迅采用说家常、谈闲天的方式,从孩子照相这件小事中,发掘出改造我们民族精神的重大主题,读后发人深省,启人反思。文章先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并由此生发,从孩子性格谈到孩子的照相,于盎然有趣的故事中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揭露和批评了我们民族存在的驯良的性格弱点,这驯良,也就是奴性。这种奴性,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民族的进取。文章进而深入论述,指出医治我国国民精神痼疾的最佳途径即从异域的思想文化中汲取新鲜的养料,最后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民族文化建设的问题。十、从拱手礼说起演讲稿?
——我说拱手礼
2020年,地方“两会”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两会”代表见面不握手,改行拱手礼。这一礼仪改革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行“拱手礼”于抗疫很合时宜,也是恢复传统礼仪的契机;有人却说,拱手礼带有封建等级色彩,不宜推广,疫情结束后应恢复握手礼。
我认为,行拱手礼不是封建等级观念的体现。
“拱手”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平等身份的双方见面抱拳当胸,互施拱手礼,嘘寒问暖。有时初次见面还会调侃一下:“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拱手礼不同于跪拜,跪拜有等级之分,拱手礼却没有等级之分。此外,行礼者彼此间有一定的距离,界限明了,利于互相尊敬,少些干涉。据此看来,说“拱手礼”有封建等级色彩,不宜推广,则有偏见之嫌。
拱手古礼有助抗疫,古为今用倒是很相宜。
握手源自西方现代文明,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也是正式场合必备仪式。然而,新冠疫情期间,“亲密接触”势必会导致病毒传染风险剧增。因此,暂停握手,改行拱手,并非倒行逆施,反而是顺势而行。古为今用,很是相宜。
疫情期间行拱手礼,赋予古礼新的时代意义。
两会代表们拱手致意,无接触,不是情感不深,而是抗疫的需要。移风易俗,变则通,通则达。任何礼俗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礼俗才能传承下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礼仪变化。受疫情影响,以前一直被人们抵触的“公筷、公勺、分餐制”等,也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相信拱手礼同样会被人们慢慢接受,这也是抗疫的需要。
疫情期间行“拱手礼”,不仅让民众了解古礼,也为优秀传统礼仪复兴提供了契机。
一双公筷,文明了你我,健康了生活。“拱手礼”也是如此,行出了文明,礼出了健康。担忧复兴“拱手礼”是复兴“封建余毒”者有杞人忧天之嫌。按此思维,“公筷、公勺、分餐”岂不让人离心离德,破坏家庭社会和睦?正确认识拱手礼中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让民众更有涵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优秀传统礼仪复兴提供了契机。
传统“跪拜、稽首”之礼因不符合现代的生活习俗与节奏,而逐渐被人们淘汰。可见,一种礼仪“封建”与否,并不在于这种礼仪的形式,而在于形式的文化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因此,我认为,只要能适应社会的节奏与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行,提倡并复兴“拱手礼”无可非议。
拱手古礼助抗疫,古为今用很相宜,以人为本,礼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