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南京有纱帽巷吗?

287 2024-01-05 07:46 admin

一、南京有纱帽巷吗?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可说是“十朝古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气息,其中不乏很多古建筑、古街、古镇、民俗等。南京的很多地名也是有着很久的历史的,这些流传而来的地名,对于我们领悟南京城的魅力,对于我们了解南京城也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南京城: 大纱帽巷、杨公井、大校场路、七家湾这几个地名的由来。

大纱帽巷:

大纱帽巷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北侧。东起成贤街,西至老虎桥、小纱帽巷、严家桥三巷交汇处。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名纱帽巷。传此处为制作纱帽作坊和工匠集中地,故名。其西端向南同珠江路一支巷,原名拴马巷,后因邻近纱帽巷,此巷更称今名

二、忻州师院有多少人呢?

忻州师院本省学生多。忻州师范学院74%左右的招生计划分配给本省,远远多于其它省市的招生人数。

三、小米公司有多少人呢?

小米拥有22074名全职雇员,其中20418名位于中国大陆,

主要在北京总部,其余主要分布在印度及印度尼西亚。小米预期会继续在中国大陆及全球主要目标市场增聘人手。小米表示,员工中研发人员共10401人,还将进一步扩大研发团队规模,2021年小米将招募超过5000名工程师。

四、乾隆下江南有多少人呢?

他六下江南,又不是微服私访,带着嫔妃,带着官员,带着侍卫,浩浩荡荡的就出发了,谁知道有多少人啊!他第一个皇后富察氏就死在归来的途中!

五、姓井的有多少人呢?

我是井月成,籍江苏省淮安市,

辈字排祥林康泰的康字

居淮安市井氏约三万人,家谱排至十七世

没想到我们井氏族人有十九万之众

六、本溪到底有多少人呢?

本溪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万左右。是辽宁省人口比较少的城市。由于本溪各种原因影响,城市发展不是很快,大量的年轻人与人才不可避免的流入外市,使这个以钢铁闻名世界的城市人口有所减少,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本溪也将迈入旅游城市,前景是美好的。

七、乌纱帽有什么用途?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据说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着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明朝时候,乌纱帽的命运有了关键性突破。由于官员们特别爱戴乌纱帽,朝廷遂正式将它列为王公百官上朝及处理公务的必要配备。并对规范其制作的样子为: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呈前高后低式,两侧各插一翅。

  乌纱帽成为官帽之后,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乌纱帽是古代帽的一种。早期中国,并没有“帽”这样的称呼,《仪礼》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至于“乌纱帽”一称,则在隋唐时出现,《通典》有云:“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确独领风骚。但上世纪七○年代马王堆汉墓开挖后,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员居然在马王堆三号墓,找到一顶状似泳帽的乌纱帽。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

  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

  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 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八、绵阳公办中学教师工资有多少?

新教师在2300左右!民办学校当然更高,大约在2500以上,如果是班主任当然有更多的收入!

九、南通地区,中学教师工资有多少?

大约有7000元左右的月收入吧。跟其他较发达地区差不多。

十、上饶城区面积多大,有多少人呢?

如果要限定一个范围来表示城区或商贸集中区的话,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来限定。

北到320国道,南到滨江路。东到丁家洲,西到圭峰大道。

在这个范围内,城市气息明显,人口较为稠密。但具体人数没有哦。

你信人口统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我挺同意 easyboy 119 的看法,信州区就是上饶的中心,虽然排名不算靠前,但正在努力中啊。

信州区下辖的沙溪、灵溪、朝阳、茅家岭等虽然不在主城区内,但也是组成部分之一啦。

至于上饶的老城区,那就更小了,体育中心 到 沿河路 到 步行街 到 五三大道 到 四中。那个数字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