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依法治校中的思维

204 2024-03-28 02:34 admin

一、依法治校中的思维

依法治校中的思维

依法治校是指在教育管理中,依照法律规定和原则进行校务管理的方式和思维。它是一种保障学校顺利运行和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依法治校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法治思维,即在处理学校事务时,遵守法律法规,并将法治原则贯穿于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依法治校的思维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教育法律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包括了解教育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办学常识和教育政策、理解法律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工作者才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依法治校。

其次,依法治校的思维需要教育工作者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法律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它不分大小学校、不论学生身份,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有着同样的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个人喜好和偏见对待学生,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依法治校的思维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法治宣传和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在校内遵守法律,还要将法治的理念和要求传达给学生。我们应该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只有在学生中树立起法治观念,培养出遵守法律的习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依法治校的目标。

另外,依法治校的思维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法律应对能力。在处理学校内部事务和与外部相关方的关系时,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手段,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在遇到纷争和矛盾时,教育工作者需要冷静理智地处理,遵守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学校整体利益。

最后,依法治校的思维需要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法治实践的责任。作为学校中的重要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是依法治校的主要责任人。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法治建设,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加强法律服务和咨询,切实维护学校的法律权益。只有教育工作者勇于担当起法治实践的责任,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依法治校。

总之,依法治校的思维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方式,更是教育公平和公正的保障。教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注重法治宣传和教育,具备良好的法律应对能力,勇于担当法治实践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依法治校中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依法治校的原则?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原则:健全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强化治理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三、关于依法治校的古诗?

十年植木成栋梁,学法用法并护法。

百年树人国运昌。耳濡目染记心上。

小树成材需修剪,校园法制气氛浓,

少年成才靠培养。周边环境要跟上。

法制教育进校园公安、教委和城建,

恰似苗圃见阳光文化、街道与工商,

听讲座,举案例,有关部门齐配合,

法制校长把课上;“三室一厅”(注)清理光编小报,演节目,学校家庭和社会,

举办竞赛和演讲;形成社区教育网。

听广播,看电视,处处讲法崇文明,

形式灵活又多样;违法犯罪无处藏。

模拟法庭很逼真。依法治校结硕果,

学生轮流当庭长。一代更比一代强。

原告被告和律师,待到桃李满天下,

唇枪舌剑论短长。决决中华更富强。

四、依法治校是党的多少大提出的?

党的十六大。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五、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是谁提出?

依法治校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依法治 国这一方针最早提出的时间是1996年2月8日,当时,江泽民总书记在政治局听完法制课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登在2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

六、依法治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律?

主要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七、依法治校是党几几年提出来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逐步推进为依法治校

八、依法治校中法治思维的养成

依法治校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强调在学校管理中依法依规进行。而中法治思维的养成,则强调在学生和教育者中培养法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将探讨依法治校中法治思维的养成。

什么是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依法依规进行。法治校园是指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学校,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来管理学生和教育者的行为。

依法治校的目的是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规范性。在依法治校的管理中,学校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则,遵守程序正义,有效维护学校内部的秩序和安全,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依法治校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具备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同时,学校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学生依法行为。

中法治思维的养成

中法治思维的养成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法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中法治思维的养成,首先要从教育者自身做起。教育者应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了解法律法规和制度,熟悉法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只有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法治思维,才能够向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法制教育的渗透。教育者应将法制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和制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建立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开展相关的法治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能力。

依法治校中法治思维的应用

在依法治校的管理中,法治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育者和学生都具备了法治思维,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和制度。

首先,依法治校需要教育者具备法治思维。教育者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守教育的职业道德,保障教育的公正性和规范性。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次,依法治校需要学生具备法治思维。学生要学会尊重法律和制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学生要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

依法治校与法治思维的意义

依法治校与法治思维的养成对于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依法治校可以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维护学校内部的秩序和安全。依法治校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养成法治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结语

依法治校中法治思维的养成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中法治思维的养成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只有在依法治校的管理中,才能够确保学校的公正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九、如何理解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和作用?

一、教师角色问题的提出

1、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拉开了我国第8次课程改革(被人们称之为“新课程改革”)的序幕。经过论证、试验,现在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由于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教学的依据,所以新课程改革不仅牵扯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材的变革,同时也涉及到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可谓是这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自然成为《纲要》的九大部分之一。实际上,从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而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也一直在进行着;“教师研究”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

2、教师面临的挑战与角色冲突

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的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教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与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上。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与“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材是高高在上的“圣经”,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使用。新课程已完全打破传统的管理、教育、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意义上的好坏之分、上下之别已不存在,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重新“洗牌”,是优是劣、是好是坏都将由新的“游戏规则”来评判。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新旧角色冲突中不断调适自我、塑造自我。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的角色转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关键话题。

二、教师角色的现状

关于教师角色研究,并非新课程改革后的话题,实际上,在上世纪下半叶,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冲突与转换,作为新的研究课题也不断被提出,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基于课程与教师的紧密关系,随着世纪之交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展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素养问题被提了出来。查阅相关文献,有关“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此类论文“举不胜举”。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不只是为了提高其知识与观念的素养,更重要的是转化其行为。这就需要关注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矛盾与角色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懂得教师、理解教师,从而才能采取更人性化的决策与措施去关心教师、培养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与教师”关系的真谛。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视觉审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主张。如黄玉桂的《转变教师角色 适应现代化教学》一文中指出:“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把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自学为主;把灌输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并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专业理论的研究者”。王树英在《角色转换——新世纪教师的必然选择》一文中对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了分析,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应该继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努力增加知识总量,掌握多种技能等等。本研究在梳理与整合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究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转变策略问题。

三、教师角色问题的解决对策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发展新课程。

在新课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蹲下来”看学生,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随时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向老师、学生们提出问题、要求;老师允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老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不同见解。在课堂中,老师尊敬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双边交往互动,相互启发,相互理解,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例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刚愎自用的“愎”写成了“复”,还没等我把一句话写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对着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等我再看我刚才写的内容的时候立刻发现了自己的笔误。我对指出我错误的学生表示感谢,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要向他学习,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长期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促进学生学习,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评价,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说自己的话。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一道研讨,为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沉下去”,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可组织学生“二次”学习讨论,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我不会一上课就马上开始讲课,我喜欢花五到十分钟让学生自行看书,当然在看书之前,我会先布置一些和课文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易有难,让他们带着疑问区阅读课文,同时鼓励他们在看课文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这样在他们阅读完课文后,我会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围绕他们的疑惑来组织课堂的教学。当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偏离课文的中心,作为我来说,对于这些问题我会做出筛选。

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一种交往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授知识上,教师是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

传统的观点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新课程指出:“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强调“双赢”思想。教师不仅要“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艺术。不断研究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员”。面对新知识,新科技,教师又是一名“学生”,不断“充电”,提高自我。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相互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发挥教师集体力量。教师将由负责单一学科教学成为综合型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由“权威”转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总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代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是一名知识全面的学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只有真正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探索,才能更好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教师依法执教的原则?

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后进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批评学生的方法要科学,态度和蔼,严禁讽刺、挖苦、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三,要严谨治学,自觉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师德修养,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要发扬奉献精神,坚守高尚情操,廉洁从教。总之,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优化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学生的未来,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