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涉密项目需要涉密资质吗?

190 2023-10-07 09:43 admin

一、涉密项目需要涉密资质吗?

需要

涉密资质全称涉密系统集成资质,是指从事涉密系统业务的单位所需要具备的从事涉及国家秘密活动的资格和保守国家秘密的能力。这里的“涉密系统集成”,包括涉密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等工作。

依据国家保密局《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的规定,涉密系统集成资质实行行政审批制度。申请从事涉密系统集成资质业务的单位,须经有关国家保密工作部门审批,授予《资质证书》。涉密系统集成资质依据其资本构成、人员构成、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保密设施等要素进行综合评定。

二、界定涉密岗位和涉密人员涉密等级的依据是?

一、涉密人员确定的原则

以岗定人原则。涉密人员确定遵循先岗后人、人随岗定原则。涉密岗位应按照国家秘密事项、涉密数量、涉密程度、岗位性质等来确定,各部门、各单位对所有岗位进行全面梳理后,逐一确定本机关本单位的涉密岗位。只要工作岗位是涉密岗位,无论身份、级别或涉密程度高低,都属于涉密人员。

分类确定原则。在确定涉密人员时,应以岗位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进行划分。根据保密法规定,涉密岗位分为核心涉密岗位,重要涉密岗位和一般涉密岗位,因此在相应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也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   

精准限定原则。按照国家秘密最小化原则,涉密岗位应根据工作需要,控制在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控制涉密人员的规模,做到涉密人员最小化,严禁超过实际需要随意扩大国家秘密接触人群。

三、关于涉密单位涉密计算机的涉密等级问题?

国家秘密没有工作秘密这个等级。

秘密级计算机,可以存储、处理秘密级及非涉密信息

机密级计算机,可以存储、处理机密级、秘密级及非涉密信息

绝密级计算机,可以存储、处理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及非涉密信息

工作秘密的定义:

①除国家秘密以外的,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公开扩散的事项。

②一旦泄露会给本机关、单位的工作带来被动和损害。

四、涉密程度?

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在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涉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具有胜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

(二)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三)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

(四)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五)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五、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几类?

涉密人员分为“核心涉密人员”、“重点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三级:

1.核心涉密人员的定义和范围:核心涉密人员是指产生、管理、掌握或经常接触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所掌握的秘密一旦泄露,将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害的人员。

2.重点涉密人员的定义和范围:重点涉密人员是指产生、管理、掌握或经常接触机密级国家秘密事项以及除核心涉密人员外涉及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所掌握的秘密一旦泄露,将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人员。

3.一般涉密人员的定义和范围:一般涉密人员是指除核心涉密人员、重点涉密人员外产生、管理、掌握或经常接触国家秘密事项,所掌握的秘密一旦泄露,将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一定损害的人员。

参加涉密层次划分人员的范围是在职职工、返聘人员、借调人员和离开涉密岗位不到3年的人员。

六、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如何划分?

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分为、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三个等级,等级划分规则如下:

1、核心涉密人员是指产生、管理、掌握或经常接触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人;

2、重点涉密人员是指经常接触机密级国家秘密事项以及除核心涉密人员外涉及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人员;

3、一般涉密人员是指除核心涉密人员、重点涉密人员外产生、管理、掌握或经常接触国家秘密事项,其所掌握的秘密一旦泄露,将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一定损害的人员。

七、涉密公文按照涉密程度划分为?

公文的保密等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绝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

“机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

“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

八、涉密采购的都是涉密项目吗?

      涉密采购的都是涉密项目,根据《涉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可以按采购的类型分,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国防战备建设工程和人民防空指挥工程;

       2.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格单位涉密工作场所建设工程;

       3.国家战略物资和特殊物资储备场所等。

       4.纪检监察、检察、公安、保密、机要等部门重要指挥、技术侦查和特殊工作场所建设工程;

       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行发行库建设工程;

       6.保密会议室、屏蔽室等需要按照国家保密标准建设的工程;

       7.法律法规和保密事项范围规定的其他涉及国家秘密的建设工程。

九、涉密法律

涉密法律是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保障手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个人和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活动也日益增加。然而,涉密信息的保护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因此,涉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变得至关重要。

涉密法律的定义和职能

涉密法律是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和其他敏感信息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主要职能是确保涉密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涉密法律的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国家机关、军队、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以及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涉密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和信息安全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秘密的范围和涉密信息的分类,同时明确了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其中,信息安全法作为一部专门针对涉密信息保护的法律,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

涉密法律的重要性

涉密法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首先,涉密法律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国家秘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保护国家秘密,预防和打击各种间谍活动和信息泄露行为。

其次,涉密法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一旦涉密信息泄露或被滥用,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因此,涉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涉密法律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涉密法律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给涉密信息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黑客攻击、网络病毒、信息窃取等安全威胁不断增加,为涉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增加了困难。

其次,涉密信息的传输和存储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涉密法律在适应这些变化方面面临一定难度。另外,个人和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活动也更加频繁和复杂,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难度也相应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涉密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其次,加大涉密信息保护的投入和研发力度,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和需求。

涉密法律的前景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涉密法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促使涉密法律不断完善和优化,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安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涉密信息的不断增加,涉密法律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涉密法律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涉密信息的保护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涉密法律的执行将更加高效和便捷。同时,随着国际信息安全合作的加强,涉密法律的国际化趋势也将愈发明显。

总之,涉密法律是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涉密法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加大力度加强涉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国家秘密和涉密信息的安全可靠。

十、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怎么解释?

含义:

“上网不涉密”指的是严禁在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处理、存储、传输涉密信息。

“涉密不上网”指的是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直接或间接接入任何公共网络或国际互联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理解为“上网的时候不涉密,涉密的时候不上网”。

接入互联网会产生位置ID,就是网址。

接入互联网会产生信息交换,无论是你发起还是他人嗅探。

系统是人做的,是有缺陷的,俗称后门。

后门级别大体三级,一是系统生产商所留,可用于一切你能想象的间谍活动;二是黑客发现的,或者系统生产商知道,或者不知道,但只要公布出来,都会有补丁修正错误。但是黑客可能选择不公布,或者晚公布;三是低端黑客爱好者使用黑客工具搞破坏,练手,手里有个锤子,就看到什么都想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