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顺宏基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国顺集团位于柳泉路125号先进陶瓷产业创新园B座,创建于2003年,是集通信工程、网络、投资、建设、房地产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多年来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信誉求发展”的原则,企业越做越强,效益逐年翻番,信誉越来越高。
集团下设六个子公司,包括国顺建设总公司、丽城公共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经贸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投资公司、山东联能电力设计有限公司。其中丽城公共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在淄博各区县设立七个分公司。
山东联能电力设计有限公司隶属于国顺集团,是专业从事电力工程的设计、咨询及技术服务的民营企业,具有送电、变电工程设计丙级资质。公司成立以后主要承揽电力行业110KV及以下送变电工程、风力发电工程、新能源工程及余热发电工程的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能源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研发、服务和咨询,努力成为绿色电力的先行者。
多年来,集团先后在东营、临沂、淄博、滨州、莱芜、泰安等地承接多项工程,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并且分别被有关部门评为优良工程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取得了一流的社会信誉。
国顺集团作为省、市各级重点扶持的企业,在发展中诚邀各类人才共创伟业!
文史南宫||励精开伟业 固本立鸿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南宫老干部畅谈建党百年新成就,感党恩,跟党走,激情满怀逐梦想,扬帆起航再出发 !
【解说词】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南宫人感党恩,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艰难前行,奋力推进工农业生产发展,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雹信高潮。
以工富县,工业企业农中凸起
【解说词】
南宫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解放前工业企业很少。经过连年战乱,建国前夕全县仅剩8家加工作坊,从业人员109人。建国初期,南宫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抓住加快发展的“牛鼻子”。为此,在支持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同时,开始兴办县办工业。县委、县政府通过学外地,选能人,先后兴建了一批县办工业,涵盖纺织、食品、机源返轮械、皮革、棉花和木器加工等6大门类,30多种产品。到1978年,全县全民、集体工业企业达到120家,产值5043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24倍。
【同期】 南宫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时任南宫县第一机械厂厂长 赵树桐
南宫县第一机械厂于1962年建厂,主要生产拖拉机配件及拖拉机修配。为加快企业发展,1969年试生产内燃机连杆,1972年试生产曲轴,1975、1976年先后建起连杆、曲轴两条生产流水线。1978年,连杆获省机电厅优质产品证书,90年代又投资5000万元引进德国、意大利、美国先进设备、制造技术,对模具制造锻造生产线进行改造,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等水平,成为一汽、一拖、长城、重汽等汽车厂定点配套厂家,这些都为后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农稳县,建设稳产高产田
【解说词】
毛主席在1934年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年三旱,十年九旱,是南宫的气候特点。以抗旱为主,兼顾排涝,是南宫农业的重要任务。建国后,南宫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大力兴修水利的号召,打井挖渠,坑库蓄水,平整土地,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与天争粮”的人民战争。
【同期】 南宫市农业局原局长 褚福成
南宫地表水资源短缺,必须以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主。50年代挖土井,打砖井;60年代开始打机井;70年代后大力发展深机井。到改革开放前夕,全县机电配套的深浅机井达到6960眼,能灌溉农田46.58万亩,占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7.56%。
【解说词】
为了节约用水,提高灌溉世拍效益,全县修各种地下防渗管网40.26万米,地上各种防渗管道47.94万米,发展喷灌349台(套),移动式喷灌管24.52万米,防渗总面积达到33.6万亩,占水浇地面积的72%,年节水2930.4万立方米。
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兼顾排涝,南宫利用县边界清凉江的有利条件,从1973年10月到1976年5月,分5期开挖了清西干渠,从清凉江引水,灌入西沙河。该渠全长65公里,纵贯17个乡镇,95个村庄,流域面积376平方公里,灌溉可受益面积10万亩。与之配套的还有27条主要河渠及若干支渠、坑塘,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确保了农业丰收。1978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96公斤,棉花亩产12.3公斤,分别比49年增长了109.6%和18.3%。
【同期】 南宫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连文
为了给清西干渠配套,1976年县委决定在原“旧城洼”开挖“群英水库”。县委成立了指挥部,先后两任县委书记吃住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全体民工争先恐后,昼夜奋战,涌现了无数英雄模范。“群英水库”因此而得名。
【解说词】
1976-1980年,经历5个冬春,分7期施工,完成了“群英水库”的开挖建设。水库落成面积2780亩,平均挖深3.5米,动土526.8万立方米,用工33.6万工日,总投资209.12万元,蓄水面积2400亩,最大蓄水量800万立方米,是河北省南部依傍县城最大的人工湖,后更名为“南宫湖”。现在“南宫湖”常年蓄水,不仅是灌溉、排涝的重要枢纽,也是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3A级旅游景点之一。
以商活县,流通之中求发展
【解说词】
南宫素有“旱码头”之称,历史上就有经商的传统。新中国的建立,使一些流通企业和商家如鱼得水,迅速成长。供销、物资、百货等流通企业迅速发展,逐步把买卖做向了全国,打入了世界。
【同期】 南宫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连振芳
南宫盛产棉花,交通便利,自清代开始,商业逐渐繁荣。后由于日军盘踞,南宫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商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保护和发展了私营商业,建立了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供销合作商业为助手,私营商业为补充的商业流通体制。
【解说词】
到1958年,仅9年时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就达到2855万元,国营商业职工增至416人,网点39个,当年购进953万元,销售984万元,利润31万元,比建国初期增长72%。1971年,南宫皮毛加工产品开始出口,1975年出口品种发展到12个,后逐步达到6大门类59个品种,年出口总值1263.3万元,销售额达到5015万元,利润33万元。在鲜红党旗的引领下,南宫,这个古老的县城,以天资的聪慧和辛勤的汗水,谱写了新中国壮丽的篇章……
南宫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连振芳撰稿 202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