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ITMA是什么意思

56 2023-08-08 07:51 admin

一、ITMA是什么意思

ITMA

网络释义英英释义

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

ITMA(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机械和纺织会议及贸易活动,本次展览是每四年举行一次,被当做像“奥运”的全球产业。

双语例句

1.The textile finishing machinery sector at ITMA 99 was, once again, the secondlargest sector after spinning.

在I TMA'99上,纺织染整机械又一次成为仅次于纺纱机械的大展区。

2.Spectacular spinning preparation equipment innovations were, on the whole, largely absent at ITMA'99 in Paris.

在巴黎举办的I TMA'99上,并未出现前纺设备的重大革新。

3.Wet processing equipment for preparation was reviewed at ITMA 2003. No majorinnovations were seen, but several interesting offerings are summarized.

ITMA 审查了制备湿的处理设备2003。没有重大创新都见过,但几个有趣的产品概述如下。

二、伺服电机在纺织机械中的应用

伺服电机在纺织行业中主要用于张力控制,在纺机中的精梳机、粗纱机、细纱机、并条机、捻线机,织机中的无梭织机和印染设备上的应用量最大。细纱机的集体落纱和钢领板用到伺服电机,但是对于用户而言是可选功能,2003年中国只有不到5%的产品选用乐相关功能。无梭织机的电子选纬、电子送经、电子卷曲也用到伺服和产品,主要应用于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和剑杆织机。部分无梭织机的主轴也采用伺服控制系统。纺机中的精梳机、粗纱机、并条机、捻线机都开始采用伺服产品来控制张力,只不过使用的比例还是非常低,不超过20%。另外,纺织产品的染整工序也会使用的伺服产品,尤其在印染设备上会使用到类似印刷行业的高端运动控制产品。如圆网印花机。伺服产品在化纤行业的应用极少。

2003年国内的纺织机械行业一共采购伺服产品8420台,价值7410万元,主要是3KW以内的产品。

尽管目前本行业的运动控制产品的使用比例较低,但是运动控制产品在纺机上大量应用是发展趋势。目前,主要的纺机厂都开发或者正在开发新的产品系列型号,这些新的型号属于原有的产品升级,具有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精度,易于更换产品品种,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并且具有更高的单机生产能力。在这些产品中伺服电机取代乐传统的机械机构,因此具有非常好的性能。

目前成本是运动控制产品在本行业大量使用的最主要障碍。对用户而言,使用带伺服的纺织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要高很多,大多数纺织企业宁愿多购买几台低端的纺织机械以增加产能。只有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的企业会选用带伺服的高端产品。

现对而言,本行业对伺服出纳怕的技术要求较低,对精度和响应速度的要去远远低于机床和电子制造业。因此,价格成为首要参考标准。

目前在本行业表现最好的品牌包括松下、三洋、伦茨,三菱和西门子。

三、苏州做好的纺机配件公司是哪家?

张家港市三兴纺机配件厂啊,他们比较专业的

 

四、国内和国外的纺织设备优缺点对比?谢谢!

定形机车

门富士(日本的)

1进布及上布系统中采用了毕杨科(Bianco)公司的红外对中装置取代了电动吸边器;可以选配光电整纬,也可在进布箱上配置机械整纬装置;上、下超喂分别单独传动,取消了PIV无级变速箱等。2导轨仍旧采用钢板扳边无油润滑结构;链条由于采用了特殊的耐高温免润滑非金属材料可以实现免拆卸加油脂或免加油,大大地减少了维修工作量。此种导轨链条结构有利于提高车速、降低负载、减少污染。3门富士定形机的烘房与同类设计相比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升温快、耗能少。其喷风管结构不断改进提高了喷风均匀性,循环风机可以采用变频调速以适应不同工艺及不同加工织物,特别是轻薄织物对风速的不同要求;在上、下喷风量的调节上也有上、下喷风管分别采用单独风机供风的设计等。

国内

最大的定形机---4.3米宽的ASMA5039定形机

ASMA5039定形机的装机功率为同类产品的2/3,实际消耗为同类产品的1/2;采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既节约了劳动用工成本,又降低了劳动强度。该设备配置了余热回收系统,并通过加工手段的改进与提高,使设备在不影响稳定性、耐用性的基础上减少了热能吸收,从而达到直接节约热能的目的,间接的节约煤等原材料,达到低碳排放。由于ASMA5039系列定形机通过机械电气的紧密配合,改进了机械结构,提高了传动功率,因而降低了电能消耗

五、纺织机器最初是谁发明?

早在中古後期英國就是歐洲紡織業最發達的地方,不過那時歐洲以羊毛作為紡織的主要原料。

新航路和新大陸發現後,印度出產的印花棉布(Calico)運往歐洲銷售,由於棉布輕便舒適,故取代呢絨成為歐洲各國仕女們最喜穿著的衣料,英國許多從事紡織業的工人就紛紛改紡棉紗或織棉布。英國不少殖民地如印度及獨立前的美國南部地區都獎勵植棉,如何利用殖民地價廉的棉花轉變成為棉布,供應市場賺取財富,就成為十八世紀英國紡織工業界人士熱切追求的目標。

十七、八世紀間英國紡織業遭遇的並非市場問題,而是手搖紡紗機與手織機生產太慢的問題。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事紡織機器改良或發明的工作。

這種工作首先在手織機上產生變化。原來1733年間約翰揆(John Kay)發明「發梭」(Flying Shuttle),將飛梭安裝在手織機上,織工就可拉動飛梭來織布,比過去用左右手來接送梭管的織法要快速得多,布面也較前加寬。

飛梭普遍採用以後,布匹的生產量固然增加了很多,但接著而來卻產生了棉紗供應量短絀的問題,原來那時手搖紡紗機只能紡一根紗,五、六位紡工紡出來的紗只能供應一位織工之用,過慢的紡紗不能供應織布的需要又成為一個問題。

棉紗供應短絀的問題既然嚴重,英國工、商界組織的「倫敦工藝協會」(London Society of Arts)就在1760年特別設立一項獎金,專門獎勵紡紗機器的發明。有一位木匠而又懂得紡紗的哈格里佛士(James Hargreaves),有一天將他妻子的手搖紡紗機碰倒,仍在轉動的紡輪還能拉動直立的紡錘紡紗,這就觸動了他發明的靈機。後來他裝製一個木架,架上裝上許多直立的紡錘,架邊裝上一個可拉動各紡錘的紡輪,一位紡工只要轉動紡輪,就可同時紡紗數根,發明了一種新的紡紗機。哈格里佛士發明這種紡織機後,在1767年申請專利,並以他妻子的名來命名,稱為「珍妮紡紗機」(Spinning-Jenny)。珍妮紡紗機最初只能紡紗八根,後來再加以改良就可紡紗八十根至一百根,生產速率較前幾乎增加了百倍,這是紡紗機第一次重要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