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式韩式便当的做法?
紫菜包饭是必须的,再来条烤鱼肉,来两朵水煮西蓝花。
二、韩式VS日式种植睫毛效果?
韩式vs日式种植睫毛的效果,相比而言,韩式的要更好一些。因为在美容方面,韩国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种植睫毛的效果,韩式也是领先一筹。
三、中式、韩式、日式的西餐有什么区别?
很有意思的是,维基百科上搜西餐这个词条,一共只有3种语言的版本,分别是粤语、日语和韩\朝鲜语,正好对应问题里提到的这三个地区。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在这些地区,西餐才被视为一个整体,和本国饮食相区分?
所谓西餐
粤语里的西餐就叫西餐,我们看看东亚其他地方对西餐的称呼
日语里把西餐叫做西洋料理。日本的西餐,历史可追溯至1543年来到种子岛的葡萄牙人。1858年后,随着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签署,西餐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日本最早的西餐是面向外国人提供的,开设于1869年的三河屋是日本最早的西餐厅之一,当时流行的西餐,主要是法国和英国菜。
从广义上来说,在日本,西餐可以指除了日本、中国、韩国以外的各国食物,而在狭义上,日本的西餐通常指以法餐为代表的餐食。类似炸猪排、咖喱饭、林饭这样带有国外元素的洋食,过去也会被归为西餐。
韩\朝鲜语里把西餐叫做서양 요리,和中国、日本相比,朝鲜半岛地理位置更加封闭,因此接触西方饮食的历史也比较短,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餐才在韩国大规模流行起来。作为外来饮食,在韩国,西餐往往以价格相对昂贵的肉类和小麦为主要食材,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比较昂贵的高级菜。在韩国,意大利和美国菜是最受欢迎的西方菜式,法餐虽然地位很高,但并不是很受欢迎。
既然说到了中日韩,我觉得还应该提一下越南。毕竟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在国外,越南菜可能还比韩国菜常见些,一家子就得整整齐齐。
越南语里对应西餐的称呼,叫Ẩm thực châu Âu,意思是欧洲,或西方饮食。作为儒家文化圈地区中,唯一曾直接被西方国家统治过的国家。早在17世纪,法国传教士就来到了越南,日后更是将越南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法国人将洋葱、芦笋、土豆、咖啡等食材带到了越南,当然也包括著名的法棍,甚至连越南最出名的河粉pho,也受到了法国的影响。在越南,来自于西方的食材一般会加上个“tây”,意思大致就是“西”,比如洋葱就叫hành tây,也就是西洋的葱。
中国风西餐
明代末年,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亚洲,并在澳门建立殖民地,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辣椒、南瓜等也先后传入中国。不过当时,西餐只是偶尔能见到的猎奇食物。鸦片战争后,中国本土开始出现了西餐厅,在有租界的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西餐馆。久而久之,西餐甚至成为这些地方饮食的一部分,逐渐本土化,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式西餐。
澳门土生葡菜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西融合菜系。明代末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殖民地。当时,葡萄牙人已经在非洲、印度、美洲等地立足,澳门于是就成为葡萄牙人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贸易中心。一些葡萄牙人移居澳门,并在此繁衍后代,成为所谓土生葡人。
久而久之,以葡萄牙菜和本地食材为基础,融合中餐的烹饪手法,以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的香料和调味,形成了颇具融合特色的澳门土生葡菜。土生葡人的食谱一般仅在家族内部流传,通常经母系传承。随着通婚和一些家族的外迁,土生葡菜也逐渐传播到澳门之外。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澳门土生葡菜——
葡国鸡,虽名为葡国鸡,却并非葡萄牙本土菜肴。葡国鸡原料一般有鸡肉、土豆、胡萝卜、洋葱、姜黄、椰子汁等,从原料的多样性中,也可窥见当时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强盛。葡国鸡经常配米饭吃,可以制成焗葡国鸡饭等。
非洲鸡,起源于葡萄牙前殖民地莫桑比克,经澳门厨师改良,成为土生葡菜的代表之一。这道菜的原料包括鸡肉、土豆、蒜头、辣椒、椰丝、番茄酱、花生酱、胡椒粉、花生油等。
鲜虾浓汤,源自葡萄牙的前殖民地马六甲,据说是由马来西亚叻沙演变来的,这道菜的原料包括虾、米粉、咸虾酸子、橄榄油等。土生葡人通常在平安夜餐桌上吃这道菜。
葡汁,分澳门葡汁和阿根廷葡汁两种。澳门葡汁原料包括咖喱和椰汁,是葡国鸡配料之一,也可配其他食物。阿根廷葡汁则是用番茄、洋葱、辣椒和香料制成的,两种葡汁的配方和口味完全不同。
海派西餐
上海开埠后,列强在上海建立起租界,大批外国人来到此地,带来了包括西餐在内的西式文化。当时,吃西餐被认为是非常时髦的生活方式。但洋人的口味毕竟和我们有差别,于是上海厨师们在西式餐饮基础上,融合本土食材,推出了受上海人欢迎的海派西餐。
海派西餐融合了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等国的餐饮文化,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俄餐。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难民涌入上海,这些俄国难民开设了不少俄式菜馆,也把罗宋汤、土豆色拉这些传统俄国美食传播到上海。
解放前,上海有不少著名的海派西餐馆,但解放后,大量西餐馆陆续关门,只剩德大、红房子、凯司令、新利查等保留至今。不过一些怀旧的吃客们还是想尽办法,延续着对西餐的怀念。这段视频介绍了一位试图还原儿时味道的追梦人的故事~
上海有哪些历史悠久的西餐厅?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海派西菜——
罗宋汤,源于俄国红菜汤。由于红菜头在上海比较稀有,且不符合本地口味,到了中国就被卷心菜替代。上海罗宋汤一般用番茄酱调味调色,经常会加入土豆、红肠(用来替代牛肉)等原料。
上海色拉,源于俄国的奥利维耶色拉(奥利维耶本人是比利时人)。原始版奥利维耶色拉包括多种昂贵食材,后被俄国厨师简化为首都色拉。俄国移民带来了首都色拉,经过改良,成为用煮熟的土豆、红肠以及豌豆、胡萝卜、黄瓜等制作的中式色拉。算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了……
上海炸猪排,源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炸肉排。西式的上海炸猪排是用猪排加上鸡蛋面糊,粘上面包糠炸制的,吃的时候一定要蘸上本地的辣酱油(辣酱油源于英国的伍斯特酱,但口味区别较大,在广东有被称为喼汁的版本)。另有用面糊包裹,不沾面包糠的面拖猪排。
旧时上海人称买办为金必多,这道金必多浓汤就是像买办那样连通中西的菜式。金必多浓汤的主料有鸡丝、鲍鱼丝、散鱼翅,配料有胡萝卜丝、火腿末、虾子油、奶油、面粉、鸡汤等,采用西式做法,但食材大多是中式的。
粤-港式西餐
广州是清代前中期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接受西餐的地区之一。清代中期,袁枚就在广州吃到了融合西式甜点制作技术的“西洋饼”(大约就是广东鸡蛋仔)。咸丰、同治年间,一些曾在西餐馆工作过的广州人为了谋生,在街边叫卖牛扒,更有人独立开店经营西餐。来自西餐的烹饪法“焗”,也融入到粤菜做法之中。
作为英国前殖民地,香港在文化和饮食上受到了更多西方影响。港式西餐又称豉油西餐,二战后,为了满足香港本土劳苦大众渴望吃顿高贵西餐的梦想,本地餐厅开始用常见食材和调料,结合西餐烹饪手法,推出了有香港特色的,价钱大众化的西餐。港式西餐简化了烹饪步骤,提高了上菜速度,适应了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在香港的平民西餐厅、茶餐厅和快餐店里,都能见到这种中西融合的西餐。
关于港式西餐的介绍——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19151540/http://www.takungpao.com/FM/waxg/2016-08/3354690.html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港式西菜——
菠萝包,源自香港,据说得名于面包形似菠萝的金黄外皮。这是种松软香甜的面包,但里面并没有馅料,自然也没有菠萝。
铁板餐,据说是上世纪50年代由美心餐厅首先推出的一种港式西餐。特点是用经过加热的铁盘来上菜。铁板餐以肉类为主,煎烤后的食物连同酱汁,洒在高温的铁板之上,酱汁瞬间刺啦沸腾,香味四溢。
瑞士鸡翼,起源于广州,和瑞士没有什么关系,名字中的瑞士其实是来自烹饪中用的“瑞士汁”。所谓“瑞士汁”,是用酱油、葱、姜、冰糖和香料调制而成的甜口卤水,而瑞士之名,其实来自于对sweet的误解。
焗猪扒饭,又称烤猪扒饭,是一种香港的焗饭(焗这种做法来自欧洲,但欧洲西餐很少见到焗饭)。通常用煎猪扒、番茄、芝士、米饭等制成。是香港快餐店和茶餐厅的常见菜式。
天津西餐
天津西餐的由来和海派西餐有些类似,同样和租界有关。1860年,英国人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之后,法国、德国人也相继在天津设立租界,从那时起,天津就有了西餐。据说在清末民国时代,袁世凯、溥仪等名人都是天津西餐馆的常客。
1907年,一个叫Albert Kiessling的德国人在天津开办了起士林餐厅(据说上海的凯司令是由起士林的学徒创办的),经营德式西餐和面包西点。这座餐厅被认为是天津西餐的象征,也奠定了天津西餐以德式、俄式口味为主的基础。
天津的西餐相对比较恪守传统,没有经过上海、香港西餐那么多的改良(也没那么多资料)。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天津西菜——
罐焖牛肉,原是俄国菜肴,用黄油酥皮或面包作为盖子覆盖陶罐焖烤制作而成,陶罐和面包起到了保温作用,掀开面包,香气四溢。到了中国后,出现了将黄油酥皮替换为大饼的改良版本。
奶油烤杂拌,另一道俄式西餐,看上去有点像焗饭,由奶油加上肉肠、土豆、洋葱等焗烤制成。
哈尔滨西餐
东北的哈尔滨,无论物产还是地理,都比较接近俄罗斯。百年以前,为了修建中东铁路,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为这座城市奠定了浓厚的俄国氛围。据说在最盛时,哈尔滨有20万外国侨民(绝大多数来自俄罗斯),在城市人口中占比超过一半。这些俄罗斯侨民在中央大街等地开设了许多正宗俄式餐馆,俄式食物于是也成为一代代哈尔滨人熟悉的味道。
不同于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哈尔滨的西餐风格集中来源于俄罗斯。哈尔滨的西餐没有得到海派西餐、豉油西餐那么明显的改良,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俄罗斯风格。(据说后来甚至还有苏联厨师到哈尔滨学习老式俄国菜的)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哈尔滨西菜——
苏泊汤,和上海的罗宋汤一样,是俄式红菜汤的本地化版本。苏泊汤做法和罗宋汤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不加淀粉,不依赖番茄酱,且更常使用牛肉。
奶汁是俄国菜常用的酱汁,由西米旦(酸奶酪)加上西餐面酱制作而成。奶汁可以配上任意食材,烤奶汁鳜鱼就是用鳜鱼加上奶汁烤制而成的。
哈尔滨红肠,源自立陶宛肉肠,主要以猪肉为肉馅,加入多种调味料,经过腌制、制馅、灌制、烘烤、煮制、烟熏等工序制成。
列巴就是俄语中面包的意思,所谓大列巴,自然就是很大的面包。哈尔滨的秋林大列巴以面粉制作,加入啤酒花等发酵,口味微酸,一个面包,就有4斤重。
台式西餐
20世纪30年代,台湾省还处于日据时期,一些赶时髦的人追求包括西餐在内的西方文化。于是有些出过国,了解西方社会的人就在台湾省开办了第一批西餐厅。国民党政权败退后,一些来自大陆的西方移民去到台湾,开设了更加正宗的西餐馆。
早年为了生意应酬之故,台湾省上层人士经常来到西餐厅,却不能完全适应西餐口味,与此同时,普罗大众也对西餐这一来自“发达国家”的食物充满好奇,久而久之,为了适应本地食客的口味,就出现了所谓台式西餐。
一篇充满台式自信的介绍文——
https://dailyview.tw/daily/2015/03/31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台式西菜——
台湾省常见的牛排和大陆廉价西餐厅的牛排相似(常见的豪客来、豪享来西式简餐厅,其实最早就是由台湾商人和福建商人合开的),同样配意大利面、鸡蛋等配料, 摆放在铁板上。一份铁板牛排差不多就能满足一顿饭的食量,食客无需保持矜持的用餐礼仪,只需大快朵颐就好~
汉堡这种东西,大家应该见怪不怪了。这种快餐食品传入中国后,发展出各种变体,比如台式汉堡。典型的台式汉堡总是包括煎蛋和美乃滋,和大学周边常见的廉价汉堡差不多。
三明治起源于英国,不过大家比较熟悉的用火腿、蛋皮、美乃滋制作的三明治,其实来自台湾省,历史不过三四十年而已。
甘梅地瓜条是常见于外卖食谱和路边炸物店的小吃,由西式薯条发展而来,地瓜条用地瓜替代了薯条中的土豆,撒上了台湾常用的甘梅粉。
和风西餐
日本是亚洲少数发达国家之一,人口密度高,餐饮业发达,竞争激烈。因此除了日本本土风格的食物以外,还形成了一些颇有日本特色的西餐种类。
葡萄牙的影响
日本最早的西餐是由葡萄牙人带来的,历经数百年发展,一些经由葡萄牙传播而来的食物、烹饪方式,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传统的一部分。比如著名的天妇罗,这种包裹鸡蛋面糊的炸物,就是由长崎的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原本是天主教徒在四季斋期(quatuor tempora)中的食物。
其他由葡萄牙人带来的食物还有造型多样的彩色金平糖,外形类似蛋糕的糕点カステラ(或称家主貞良、加須底羅,由糖、牛奶、黄油、奶酪、香草等烘烤制成)等。
洋食
洋食的诞生过程,和海派西餐一类的中式西餐有点类似。江户幕府末期,西餐逐渐在日本传播开来。明治时期,日本陆军和海军以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军队为师,在饮食上也模仿西方国家。与此同时,为了改善体质,明治天皇和政府鼓励人们吃肉,改变了日本过去很少食用牲畜肉类的传统。当时,西餐被视为西方先进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为了解决食材方面的不足,也为了满足大众对西餐的需求,在日本逐渐形成了被称为“洋食”的日式西餐。
如今,洋食已经成为很多日本家庭的日常饮食选择之一,许多常见的平价日式美食,其实就属于洋食,比如——
日式咖喱饭(カレーライス),起源于明治时期。日式咖喱饭中的咖喱源自印度。后来殖民印度的英国人将印度混合香料工业化,研制出咖喱粉,受其影响,日本人发展出了自己的咖喱配方,并在其中加入炒面糊以增加粘稠度。明治时期,咖喱饭被日本海军和陆军引入菜单,二战后,咖喱饭成为日本学校的午餐选择之一,逐渐成为日本的国民美食。和印度咖喱相比,日式咖喱口味往往比较温和,多以土豆、胡萝卜、洋葱、牛肉、鸡肉等为主要材料,在各地还有许多特别版本。
蛋包饭(オムライス),这道菜的日语名由法式欧姆蛋omelette和米饭两个词组成。欧姆蛋起源于16世纪中叶,是一种橄榄型的煎蛋。20世纪初,日本的西餐厅在欧姆蛋中加入了米饭,之后又配上了番茄酱、咖喱等酱汁,逐渐流行于日本各地。
日式炸猪排\吉列猪排(カツレツ),源自法餐中的côtelette,即炸肉排。法式炸肉排一般是用小牛肉裹上细面包糠油炸制作的,到了日本,小牛肉换成了猪肉,往往会配上白菜丝、伍斯特酱(上海辣酱油的祖宗)等食用。和上海炸猪排相比,日式炸猪排的肉往往比较厚,配的伍斯特酱也更加浓稠。
汉堡排(ハンバーグ),源自德国的汉堡。日式汉堡排诞生于明治时期,往往指碎肉制成的肉饼,可配上酱汁和米饭同食。和美式汉堡肉饼相比,日式汉堡排形状更多样(比如可以做成丸子形),馅料中往往会加入洋葱、面包糠等以增添汁水,改善口感,可以配上照烧酱、柚子酱等食用。
可乐饼(コロッケ),源自法国的炸丸子Croquette,和炸猪排、咖喱饭一起,被誉为大正时代的三大西餐之一。日式可乐饼石板是用土豆泥加上肉糜、蔬菜、白酱等裹上面衣油炸制作的。
香雅饭\林氏盖饭(ハヤシライス),这是种带有浓稠酱汁的牛肉洋葱盖浇饭,据说起源于明治时期,关于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多利亚焗饭(ドリア),据说是1930年由横滨新格兰饭店的的瑞士籍主厨Sally Weil首创的,通常以米饭加上芝士、法式白汁或奶油酱等焗烤而成。日式快餐连锁店萨莉亚里就有这道菜。
鸡肉饭(チキンライス),诞生于明治时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餐。日式鸡肉饭有点像抓饭,一般由加入番茄酱调味的米饭配上鸡肉、洋葱等制成,也可用多明格拉斯酱等制作。
日式意餐\イタ飯
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面传入日本,出现在咖啡馆的菜单上,标志着意大利和日本饮食融合的开端。二战后,随着美国驻军的到来,越来越多意式食物来到日本,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许多高档法餐厅受成本和就业方面的影响,将目光转向意大利,作为高档西餐的替代,此后,意大利菜在日本流行起来,国内可见的廉价意大利餐厅萨莉亚,就来自日本。
日式意餐将意大利菜与日本的物产、饮食传统融合,比如在披萨上加入油腌鲭鱼;在意大利面中加入明太子酱;用本土的火腿、熏肉制作开胃菜拼盘;用日本清酒替代葡萄酒作为配酒等。相对于高高在上的法餐厅,日式意餐比较平价,更具亲民色彩。
日式意餐中有种叫那不勒斯意面的(ナポリタン),跟天津饭一样,在那不勒斯很难找到。这种意面源自横滨,一般是用意大利面加上番茄酱、洋葱、蘑菇、青椒、香肠、培根等制作的。
日式法餐
自明治维新以来,法餐在日本一直被视为高级西餐的代表。早在1868年,法国厨师Louis Begeux就来到日本,成为日本第一位外国主厨,培养出了日本国内第一批法餐厨师。很快,法餐成了日本天皇生日等官方宴请的标准餐食。
20世纪60年代,法国兴起了新烹饪运动,摒弃了传统法餐以肉类为中心,搭配浓稠酱汁的传统,从怀石料理等饮食传统中汲取灵感,简化烹饪,重视摆盘。包括保罗博古斯在内的许多法国名厨都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法餐也从本土传统和食材中得到启发,融合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日式法餐。如今,日本已经成为除了法国本国以外,世界米其林法餐厅最多的国家。
高级餐厅的食物往往凝聚了厨师本人的创想,并不容易用几道菜来概括,我从世界五十佳餐厅中找到家排名第30的日式法餐厅,叫Florilège,米其林2星,主厨叫川手宽康,大家可以从截图中感受下日式法餐。
朝鲜半岛风西餐
朝鲜半岛本为一国,历史的铁幕将其隔为两半,北部是人们眼中神秘而封闭的朝鲜,南部则是追逐消费主义浪潮前沿的韩国,西餐在南方远比北方流行。
韩风西餐
朝鲜战争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来到朝鲜半岛,让许多韩国人第一次见到西餐,主要是美式西餐的模样。作为东亚最内卷的国家,1965年后大批韩国人移民美国,如今在美国,居住着超过250万韩国移民,他们也在异国发展出独特的融合风美食,将其传播回故国。和中、日、越相比,韩式西餐带有更多美式快餐的印记,在这里,我就用韩风西餐称呼它。
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韩风西餐——
韩式炸鸡(치킨),包括基础版炸鸡和加入酱汁、调味粉的调味炸鸡。韩式炸鸡的外皮通常比较薄,往往配上酱油、大蒜、蜂蜜芥末等口味的酱汁使用。朝鲜半岛炸鸡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至高丽王朝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鸡肉和食用油价格的降低,现代炸鸡逐渐在韩国流行起来。特别是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炸鸡店的数量急剧增加,如今已成为韩国美食的代表之一。
芝士焗玉米(콘치즈)韩国酒吧、生鱼片店、烤肉店的下酒小食。源自韩国本土,由灌装玉米加入蛋黄酱、马苏里拉芝士、黄油等混合焗烤制成。
旋风土豆(회오리 감자),2006年诞生于韩国的一种网红街头食品。由切成螺旋状的土豆油炸后配上奶酪酱、蜂蜜芥末酱、番茄酱等酱料制成。
玉米热狗(콘도그),源自美国德克萨斯,最早是用卖不出去的德式香肠裹上面糊油炸而成。在韩国,玉米热狗发展出芝士、土豆、拉面、鱼饼等各种口味,成为最受欢迎的街头食物之一,韩国人说到热狗通常指的就是这种热狗,而不是面包中夹香肠的热狗。
红薯蛋糕(고구마 케이크),诞生于1994年的一种韩式蛋糕,由红薯加上黄油、鸡蛋、奶油等制作,相对普通蛋糕而言口感更加柔和。
轻洋食(경양식),和日本的洋食、中国的港式铁板餐类似的本土化速食西餐定食。通常由炸猪排、汉堡肉排、咖喱等搭配米饭、意大利面、色拉、面包、汤等组成。
韩墨融合菜
美国的韩国裔大多居住在加州,那里也生活着不少墨西哥后裔,由此形成了融合韩国和墨西哥饮食的韩墨融合菜。典型的韩墨融合菜包括加入韩国烤肉、泡菜的Taco、卷饼等,这几年在美国和韩国也比较流行。
韩式法餐
在韩国也有由韩国厨师制作,融合韩国食材和烹饪方式的韩式法餐。我从亚洲五十佳餐厅中找到家排名第15的韩式法餐厅,叫Mosu,米其林3星,主厨叫Anh Sung-jae,大家可以从截图中感受下韩式法餐。
越南风西餐
19世纪末,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对越南进行了近70年的殖民统治,在越南饮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和中国并列,对越南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
越南菜中的法国元素
在很多常见的越南饮食中都能找到受法国影响的痕迹——
越南河粉(Phở),河粉是越南菜的标志。过去,越南人将牛作为耕种的劳力,很少吃牛肉,随着法国人的到来,吃牛肉的习俗逐渐在越南普及起来,这才有了著名的牛肉河粉。越南河粉中的河粉源自中国,汤底的做法与法式牛肉清汤有许多相似之处,里面加入的洋葱,也是从国外传来的。
越式法包\餅麵越南(Bánh mì),这是种越南特色的三明治,流行于中南半岛各地,由法国标志性的法棍加入肉片、黄油、腌胡萝卜、黄瓜、香菜、辣椒、猪肝酱等制作。越式法棍的质感比普通法棍蓬松、酥脆,也更轻一点,面包中的夹心通常不会加入奶酪。
越式牛柳粒(Bò lúc lắc),这道菜受到了法国菜的启发,通常由腌制的牛肉丁加入黄瓜、生菜、番茄、洋葱等煸炒,配上面包、薯条、辣酱、酱油、胡椒等食用。
越式焦糖布丁(Bánh flan),原本是种西式甜点。在越南,焦糖布丁往往会加入椰奶,有些地方还会加入咖啡,为这道甜点带来特殊的风味。越式焦糖布丁的口味很多样,没有西式焦糖布丁那么甜,更适合东亚人的口味。
越南咖啡(Cà phê),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19世纪末被引入越南。越南的气候很适合种植咖啡,如今,咖啡已经成为越南各阶层人士必不可少的饮料之一。越南人喜欢用奶油烘焙咖啡,并在冲泡咖啡的过程中加入炼乳等奶制品。
越式酸奶(Sữa chua),酸奶由法国人传入越南。但是由于越南缺乏新鲜牛奶,因此人们往往用灌装炼乳制作酸奶,相对于普通酸奶,越式酸奶的口感更浓厚、更甜。
越式法餐
作为法国的前殖民地,越南(特别是胡志明市)自然有不少法餐厅。那么越南本土厨师开设的高级餐厅,里面的食物是怎样的呢?我从亚洲五十佳餐厅中找到家排名第40的越南餐厅,叫Anan Saigon,主厨叫Peter Cuong Franklin,他的餐厅结合了街头美食和高端餐饮,大家可以从截图中感受下。
相关内容——
【回到过去当王爷】西非的饮食传统人均1300+!米其林级别的墨西哥菜Omakase,到底长什么样?有钱人都吃啥?中国各大城市最贵餐厅比拼世界各国的国宴是怎样的?上海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各个国家的特色餐馆?四、日式发型与韩式发型的区别?
日式风格多为可爱甜美的卡瓦伊造型,其实日式的发型风格很丰富,看似相同的发型,更多是在细节上的变化,日本女孩圆脸形比较多一些,因此发型重心高一些会显脸小,也可以使日本女孩不高的身材看起来高挑,同时发型的重心高了可爱度也会增加,加上娇小的身段,看起来可爱甜美也就不奇怪了。其实日式的的个性发型也很多,只是受到置身条件的影响,不会像欧美那样纯粹,不管是在发型的轮廓还是在发丝的柔度上都会有所收敛,他们在这种尺度的把握上非常到位,很值得我们学习。 韩式风格对我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过好像从韩剧看到的更多是比较传统的风格,不管是中年妇女的大卷发还是当红明星的黑发,就连她们引以为豪的整容也是一三庭五眼,标准的椭圆形,不只是巧合,应该是他们的脸形气质,还有他们的传统文化,更适合现在的发型风格。
五、日式纹眉和韩式纹眉的区别?
韩式纹眉和日式的纹眉方式不同。日式的纹眉是将针垂直刺在皮肤上,疼痛很强,而且由于每次针的数量有限,上色时间长。
韩国半永久定妆眉虽然也用针刷眉毛上的颜料。因为做韩式半永久定妆眉用美国FDA认证的色料,做定妆眉时基本是无痛感。韩式半永久纹眉是韩国先进的定妆技术,呈现出淡妆效果,比普通纹眉持续时间长。
六、韩式锅和日式锅的区别?
1、口味不一样 韩国料理,甜辣 咸香。 日本料理,味鲜带咸,有时稍带甜酸和辣味。
2、特点不一样 韩国料理是清淡、少油腻、无味精、营养、品种丰富的料理。韩国菜有“五味五色”之称:甜、酸、苦、辣、咸;红、白、黑、绿、黄。 日本料理,清淡、不油腻、精致、营养、着重视觉、味觉与器皿之搭配。
3、佐料不一样 韩国,多用麻油、酱油、盐、蒜、姜等,尤其大蒜的食用普遍。 日本料理,芥辣、酱油、白味噌等。
七、日式烧烤和韩式烧烤有什么不同?
1.从搭配吃法来说,日式烤肉以搭配米饭为主,比较清淡,用肉的鲜美配上白花花的米粒;韩式烤肉以搭配生菜、蒜片、辣椒圈等。肉感咸辣,用脆脆的生菜包裹,油而不腻。
2.从肉类料理方式来说,日式烤肉对肉要求比较高,而韩式肉类会稍微腌制,但是总体以体现肉的鲜美为主,烤肉一般蘸着盐食用。
3.从肉类选材来说,日式烤肉的肉类中,一般都会有牛小排,一家日式烧烤店销量最好的通常就是牛小排;韩式则以纯肉为主。日式烤肉主要以牛肉为主,如牛的内脏,比如:牛舌、牛肠等。高端的还会提供鱼和海鲜食材,如扇贝、青口、明虾;韩式烤肉猪肉牛肉鸡肉皆有,在肉类选材上没有特殊的要求。
4.从烧烤设备和用具来看,日式烤肉基本为网状或铸铁板条,韩式烤肉接近于煎肉,使用器具多为石板、铁板、锅盖、瓷板等。
八、九阿喜鳗鱼烤肉是韩式还是日式?
是韩式的,主要是吃鳗鱼和各种肉类
九、日式嫁接睫毛和韩式嫁接睫毛的区别?
1、色泽外形不同。进口韩式睫毛较黑密有烟熏效果,日式的较自然接近真发色,同尺寸卷度韩式睫毛比日式睫毛少大约0.1毫米幅度。
2、嫁接技术不同。韩式嫁接注重眼尾眼线的造型的设计,日式嫁接侧重睫毛和眼睛轮廓的整齐度,韩式嫁接距眼睫毛3/1处开始,日式则从根部1.5MM处。
3、效果不同。韩式注重镜头感和视觉效果,日式则更自然优雅和自身睫毛浑然一体。 美睫也称嫁接睫毛,可令女性的眼睛有立竿见影美得效果,无需擦涂睫毛膏,便想要有多长多翘的睫毛都可以拥有,且根据眼睛形,可设计出根根分明,逼真的睫毛,让眼睛立刻有神采,无需化妆,更能使眼睛明艳动人,脉脉含情等效果。 美睫师不可千篇一律为顾客做睫毛,应根据顾客的眼睛的形状,及自身的睫毛承受力,有效的设计睫毛修饰方案。此外,美睫师必须具有非常的细心,严格规范的操作,一定要手轻手柔,防止过敏现象发生,因为人的眼部是极其敏感的部位。 :-美睫
十、日式半永久和韩式半永久的区别?
这两者是现在一些人会区分开的定义。原来纹眉是老式的,色料没有现在好,所以当时纹的人长时间都不会掉,时间久了就发红发蓝。同时没有太多技术和手法,所以现在看来就不是很美观
差不多从14年后来是就行起来了半永久,区别在于1.色料的升级,用的现在是纯植物色料,会代谢掉,所以时间长会慢慢变淡,但是不会变色 2.现在审美也在变,也在提升,所以大家对半永久眉形形态也在不断追求和改进中所以说现在做出来的眉毛美瞳线和纯技术好了,恢复期就短,同时自然。很符合当下人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