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63 2023-10-11 17:43 admin

以下是我的教学理念文章《语文教学是对好奇心的人性化满足》内容概要,我的教学理念比较注重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姚丹华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风格。在阅读教学上,她以“溯源导读”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以“无界联想”鼓励学生探讨阅读收获;在作文教学中,又以“立体式动态作文”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创作热情。由此,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这种提升是建立在满足好奇心的基础上,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学关爱。

● 所谓溯源导读教学,其实是一种倒推的阅读思路,具体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对于他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为人处世、个人成就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追究文本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创作风格、作品完整内容,或结合阅读作者其他作品,以求正确理解文本主旨,深入领会作者思想及文本蕴含的深意。这种阅读教学不仅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阅读视野,并直接启发阅读者的创作兴趣。这种类似于“顺藤摸瓜”式的阅读方式,“知其然,并探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非常适合富有好奇心、具有探究精神的青少年,运用得好的话,对于孩子的学习心理、思维方式都将带来全面的转变。

首先,从阅读过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溯源导读教学”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的阅读内驱力。

其次,从语文学习的长期目标来看,溯源导读教学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实践过程,最符合人文学科自身“人性化”的特点。

再次,“溯源导读教学”作为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不仅提供了一种语文阅读方式,而且提供了很好的终身学习的模式,它的益处远远超出了语文学习的范畴。

另外,“溯源导读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

● 溯源导读教学的运用,非常顺应新时期对于学习的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追根溯源,形成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并有充分的依据加以论证,这一探究过程与国际通用的IB课程的学习思维和能力的检测方式完全吻合。

● 学生借助网络搜索作者相关资料,包括其生平经历、个人志趣、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其他作品及名家对其作品的评价,这些文字内容的阅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走近作者,体会其社会遭际背后的个人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作者真实心灵,教师再引导学生“努力变成作者本人”(——弗吉尼亚·伍尔芙语),与作者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合作者和同谋”,他们才会因感同身受而受到更多的感染,他们的情感才能与作者更多契合,最终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在他们眼里就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这种亲近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字。溯源,是对作者生命最好的观照。

● 溯源导读教学非常适合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推广。而学校由于教学进度、统一考试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也许很难深入展开此项工作。那么,在学习语文书上的课文时,学校可以让老师作为阅读指导者,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运用溯源阅读法进行亲子阅读,从而形成真正家校一体的阅读氛围。

● 姚丹华老师的溯源导读教学,其理念在我国古代早已形成。《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的句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容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溯源导读教学的优势在于:

1. 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真实的创作动机与表达主旨;

2.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

3. 可以让学生对于课文的丰富内涵有更透彻的了解;

4. 可以让学生通过还原上下文,了解课文所写内容在原文中的本义,以及流传至今的误读;

5.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文中人物的褒贬态度以及感情倾向;

6. 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与选择此种风格的真实原因;

7.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字背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含蓄的表达方式与强烈的情感控诉;

8. 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文字表现力的精妙源自于其个人爱好与扎实功底。

● 溯源导读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阅读视野、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思辨力,培养探究精神,更重要的是,它是从根本上对生命的最好观照。学生各种能力与思维品质通过其他学科也能培养,但是经过溯源以观照生命,这是语文这一学科得天独厚的人文内涵。

● 溯源,创造了心灵贴合的机会。而心灵的参与,将使得学生开始试着触摸自己的心灵。无可避免地身处现实功利社会的他们,一旦关注了心灵,内心的真实需求会让他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对于他人生命和自身生命将格外重视。在这样的心灵开启中,他们的作文也才能提升至表达心灵的感受、需求与呼唤,作文也才能真情流露、真心以对。溯源,使学生观照自己的生命成为可能。

●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溯源导读教学其实是呼唤感性的回归。钱谷融先生说得好:“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感性的,必须借助心灵体验来实现。以往我们解读课文时,理性参与过多,用心感受过少,因此才会出现很多冷静的解剖和牵强的解读。这种过多的“理性阅读”可能与我们的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有关。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有触及心灵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客套与应付,是一种“浅交往”,由此,心理问题也正越来越成为困扰现代人群的首要问题。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时候就是现代社会弊病在教育问题上的映射,语文课“浅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师生经常出现的状态是粗疏地自以为是地阅读,没有心灵参与的浮光掠影般地“扫读”,这样的阅读,不仅是对作者的疏远和不尊重,而且对学生心灵的滋养亦很有限,心灵的苍白与贫瘠,最终无法支撑他们今后的人生。

● 对“人”本身的重视,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目前的教育,是“人”的缺席,是“心”的缺失,是对心灵的“忽视”。阅读,是读作品背后的“人”和他的“心”,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的碰撞,这是阅读为生命对话创造的精神条件,借此,作者这个“人”变得更真实,读者的“心”变得更加丰盈。溯源导读法正是为关注“人”的心灵、直达“人”的灵魂提供了可能。

● “溯源导读教学”主要解决了学生阅读兴趣与动力的问题,而“无界阅读联想”则解决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收获的迁移。

● 所谓“无界阅读联想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之后,鼓励其将阅读心得与收获与已有的其他任何门类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并已联想的方式选择自己所偏爱的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先以“溯源导读”引导学生对某些语文书上的课文进行追本溯源,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拓展,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主旨,在此基础上,再以“无界阅读联想”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各种知识积累,将阅读成果进行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灵体验、心灵收获、心灵碰撞、灵感顿悟,以绘画、音乐(歌曲、乐曲)、舞蹈、微电影、藏书票、插画、篆刻、书法、古诗词创作、戏剧表演、说唱、相声、摄影、手工制作等其他艺术形式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课外参加了跆拳道、围棋、足球、篮球的训练,笔者作为教师也积极鼓励他们将这些自己擅长的兴趣爱好与阅读体验相结合,寻找其中的共通点;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等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更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让阅读感受与学科兴趣发生可贵的“共振”。

● 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成果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他们不仅可以与同龄人共享,网络还给他们提供了思维分享的更广阔的平台。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思维品质、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随之提升,他们变得更灵动、更富有智慧与才情

● 以“无界阅读联想”让学生分享阅读收获,重在鼓励学生将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维与其他各种思维形式进行整合,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贯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来说,将使他们终身受用。他们的思维会进一步被打开,智慧之火被很好地点燃,在学习和工作上更容易因发现其内在联系而触类旁通,将一切事物有效地融汇贯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 从“溯源导读”到“无界联想”,学生得到的是比较完整的教育,这样的教育,顺应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质,是学生求知欲的满足,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形成。

● 教育只有培养具有指数型思维的自主性学习人才,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所谓自主性学习人才,就是具有独立探求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进行分析、综合、质疑、探究,并创造性地将学习所获积极主动地运用与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和生活服务。很显然,这样的自主性学习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时代在呼唤教育,希望教育能够多多培养此类擅长自主性学习的人才。而所谓指数型思维,是指以这种“次方”的方式思考问题,它可以让事物以指数型的方式上涨,以指数性的方式进行拓增,以指数式的递增进行传播。指数型思维以其多维度、多方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激发一个人创新思维,教育应怎样培养具有指数型思维的自主性学习人才呢?

● 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在拿到一篇课文和课外某位作家的文章,如果能够自如运用溯源导读法,借助开放而又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兴趣爱好、作品特点以及相关文字,阅读作者原著与其他名家对他与作品的不同评价,这种蛛网式、雷达式的阅读方式,为他们形成多维度思维提供了条件,学生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资料触发多个思维点,经过分析与比较、综合与概括,必然会形成更高层次的思辨能力,同时,在这过程中自主性学习能力自然形成,对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 针对课文以及作者原著作品的阅读,教师及时鼓励学生与班级同学一起分享阅读心得,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灵体验、心灵收获、心灵碰撞、灵感顿悟,以绘画、音乐(歌曲、乐曲)、舞蹈、微电影、藏书票、插画、篆刻、书法、古诗词创作、戏剧表演、说唱、相声、摄影、手工制作等其他艺术形式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或者与自己擅长的兴趣爱好跆拳道、围棋、足球、篮球乃至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等课程相结合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通之处,让阅读感受与其他所学发生可贵的“共振”,并将思维成果以不同形式加以展示,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多个触发点,多元化的思维角度,辐射状的思维模式,学生极易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门类与门类之间的界限,这种无界阅读联想的形成,使他们的指数型思维方式更有了形成的可能,这将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形成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 溯源导读教学与无界阅读联想教学的结合,将成功培养出具有指数型思维的自主性学习人才,因此无疑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较好的教学方式,将使学生一生受用。并且,在能力自然形成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满足。

● 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历来是重点,也是难点。作为记叙文的血肉,其语言讲求生动形象性,力求具有感染力,因此人物描写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可读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几乎都困扰于学生记叙文写作语言之枯燥乏味,他们经常会出现以过多的叙述代替描写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兴趣有限,往往匆匆提笔、草草收场。内容单薄的结果是,人物的动作、神态一概省略,以至于人物形象一团模糊;心理活动描写大而化之,刻画非常粗糙,缺少细腻描述,使得读者无法感同身受,感染力大打折扣;

其二: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非常迷茫,不知如何将生活中的人和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借助于生动的描写语言表现出来。追求上的模糊,导致写作上的不负责任、应付交差;

其三:部分学生打心眼里看轻记叙文,认为记叙文对于细节描写的处理过于婆婆妈妈(男生居多),只有议论文的写作才能让自己酣畅挥洒自身才情;然而议论文的写作又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生不太可能在初中阶段接受到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所以这部分学生自认为所写的议论文又往往变成四不像;

其四:由于阅读量较少或者阅读记叙类文体文章较少的缘故,学生驾驭描写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

其五:学生普遍缺少对生活的主动和细致的观察,热爱生活不够,对生活感受和体验不够真切与细腻。

● 针对学生上述记叙文写作的困境,姚丹华老师经过不断的教学尝试,最终采用自创的“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法”,发现学生记叙文写作兴趣日益浓厚,描写语言日益形象生动,记叙文的瓶颈被顺利突破。

● 所谓“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法”,其实就是将平面的、单一的、静止的、无声的、文字的教学,变成立体的、双向互动的、动态的、有声的、文字与表演相互转化的作文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开放式语文教学的观念在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得到体现和落实。

● 立体式,是指这种作文教学不是仅仅在纸质平面上完成,而是让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由第一作者转型为第一编剧和第一导演,改编成剧本后再挑选若干同学担任演员,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将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再次呈现在班级同学面前,表演结束经原作者修改后另行成文;

● 当然,立体式,也指写作方法的立体交叉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从名人名篇中获得多种写作方法,然后在自己写作时加以模仿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可以同时在一片记叙文中交叉运用,此为立体式。钱梦龙老师认为,“导读”向“导写”延展,实为必然趋势;“导读法”追求的是,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沟通,两全其美。这个理念在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从名人名篇中学会写作方法,不仅有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 格物致知法。这是台湾作家刘墉在《跨一步,就成功》一书中提到的写作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作文可以这样写:找出一种事物的特点,由物及人,得到某种生活的感悟。例如:由剪刀一面不快、两面合作其快无比的特点,想到人的协作精神,再从生活中找一个事例描写下来从内容上加以充实,一篇文章就诞生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很多文章也是采用此种方法写成的,如《活珍珠》、《琴手蟹》等。教师让学生大量阅读后仿写,学生兴趣倍增;

● 联想比喻法。钱钟书《围城》的很多比喻,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在作文中用比喻来形容看到的情景、表现自己的心情,学生写作热情高涨,语言的表现力提升很快。

● 如果说“格物致知法”学的是一种构思文章的思路,那么,“联想比喻法”就是学习把语言表达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 画面展示法。很多文章之所以生动,是作者把看似无形的东西通过文字变成了一幅“有形”的画面,让读者读了如身临其境。这种写作手法,在记叙文的创作时可以普遍采用,学生也是乐于学习的。

● 心理独白法。像《追忆似水年华》这类意识流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心理过程一路细腻刻画,把整个思维过程都袒露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真实感人,很容易走进读者心灵。很多成长类的文章,适合采用这种写法。教师引导学生用此法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以文字的形式把当时自己细腻的想法、心思丝丝入扣地再现出来,学生也乐于探索与尝试。

● 姚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写作方法在作文中交叉运用,这样立体而多维的文字表达,使学生记叙文写作越来越生动。

● 动态,不仅是指表演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动态特征,而且还指的是,通过表演的介入,“演员”与“观众”都可以评论原作在人物刻画上的优劣,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供作者参考;作者在课堂上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后,回家修改原稿,并将修改稿再次呈现在他的“演员”与“观众”面前,接受他们的再次检验。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过程就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 这种作文教学法动态的特征,将文字写作的过程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形为有形,使得记叙文写作更加灵动易学;趣味性的增强,方法的易于掌握,使其更为学生所接受。

●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要作为剧本来表演,对于每一位作者,写作的动力就由此产生;剧本被演出,写作的成就感也随之而来;希望演出精彩,写作的使命感也会随之带动。采用这样的作文教学法后,很多学生往往绞尽脑汁,在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努力下功夫,期待着通过自己笔下精彩的人物肖像、神态、动作和心理(作为剧本时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描写,让自己文章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于是乎,本来畏惧人物描写、懒得在人物描写上花功夫的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了起来;人物描写原本就不错的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由此排演的戏剧深入人心,这又大大激发了班级几乎所有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冲动。写作教学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记叙文创作再也不是头疼之事,一变而成为班级学生乐此不疲、争相尝试的乐事。

● 当然,这种作文教学法,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人物描写较为生动的范文(或是课文,或是作文选上刊登的优秀习作,或是作文竞赛得奖作文,或是同学中的佳作)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再将描写偏弱的文章同样改编后上演,启发学生比较表演效果,借此让学生自然悟出人物描写的生动与否对于记叙文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可以在教学中让表演的“演员”谈谈期待原作有哪些描写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完成表演;还可以让“演员”将一种表情定格,组织“观众”即兴谈谈如何将这种表情诉诸笔端;更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或者同学的作文制作成微电影通过网络发布、以文字配朗读、文字配插图等各种形式与大家分享。

● 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其附带效应更是多方面的:学生借由戏剧表演、微电影的拍摄、作品朗读等形式,有效提高了自信心、表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编剧”、“演员”、“观众”共同参与、相互协作,能够更好地增进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好处颇多,实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作文教学法。

● 姚丹华老师以多年的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溯源导读教学”“无界阅读联想教学”和“立体式动态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天地中遨游,既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尊重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使学生愉悦地成为学习的主动探求者与自主发现者,如此一来,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富有感染力、满足好奇心的人文性学科,语文学习也真正担负起了关注心灵、直抵灵魂的人性化熏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