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拙造句?
勤拙是有密切关系的,即勤能补拙。
二、勤和拙是反义词?
情和拙不是反义词,勤和懒才是反义词。
三、勤能守拙是什么意思?
勤能补拙是良训,是靠勤奋能弥补天赋的不足意思:勤奋可以弥补不足,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的告诫,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学到一分能力。来弥补天赋的不足。这句话出自华罗庚,阐述了一个道理: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华罗庚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这本书的扉页写过一首诗:“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它仔近义词熟能生巧,蒋勤补拙
四、关于勤可致富,勤能致拙的名言警句?
1,勤劳致富光荣,坐收渔利可耻。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5,勤奋是时间的主人,怠惰是时间的奴隶。
6,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
五、“拙辅能勤”是什么意思?
勤能补拙 [qín néng bǔ zhuō] : 是指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勤能补拙 [qín néng bǔ zhuō] 【出自】: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弄笔吟》 宋·邵雍 人生所贵有精神,既有精神却不纯。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因饥得饱饱犹病,为病求安安未真。人误圣人人不少,圣人无误世间人。《弄笔吟》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诗词之一。
六、日本书道求「拙」 ,此「拙」字怎讲?
突然想起来评判下佐藤的说法,于是加个开头吧。
说中华书法求逸,日本书道求拙,这个说法,至少对于中国的书法的判断来说是浅薄而荒谬的,回头说日本书法,自己去看看圣德太子的书法,难道不是飘逸的书法?,而日本书法讲究拙朴,比中国至少晚了几百年。
===================
正好昨天看了铃木俊隆禅师的书,其中也有讲书法。
以书中的说法是
书法的禅道注重坦率简朴,较不在意技巧或美观,写书法时应该像个初学者那样,全神贯注去写,俨如是第一次发现你所要写的东西那般。
如果单以字论,上面的字以大陆的眼光看,显然出于碑学。
清代傅山主张“四宁四勿”即所谓“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这其中的“拙”字大体就是佐藤君说的日本书法的“拙”了。
佐藤君说的日本书法的这个“拙”,基本就是起源于明治大正时代访华的书家从大陆吸取的北碑风格,当然中国外交官杨守敬在这个时候带到日本去的大量的碑帖也是起了巨大作用的,日本人称杨带来了一股旋风,就碑学理论等方面而言,中国书法界理论水准当时比日本高的多,因此日本书法界风格变换偏于北碑风格的起源即是于此,但之后的发展,由于日本并没有中国文化界那种几百年悲愤的心绪,所以从中国取经以后,日本的书法还是单独的和当时日本的时代精神结合进行了发展。
日本书法虽然是追求拙,但并不是像傅青主说的那样宁拙勿巧,而是以以巧辅拙,比如下面两幅作品
安排的痕迹非常重,说句不客气的话,匠气!
但是且慢,这个是我站在中国人立场上说的,如果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原因在于第一书法的目的未必相同;第二两国的审美千差万别。
所以看了这个字以后大家对川端康成对胡兰成所谓书法的推许就应该差不多能理解了。
川端康成能把胡兰成捧成日本无对手,真是,唉,节操啊大哥!
当然这又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说的话了,我相信川端康成是真诚的。
另外呢,百年来日本汉字不断的缩减,假名使用比例暴增,在书法界也是这样。
假名本身出自草书,书写简单,稍下功夫就可以写好,这回造成什么后果呢?
书写难度的较低,书法家水平的均质化,你想一旦艺术家均质化了还能称作艺术家吗?
显然不行!·
所以这种情况下,突破技巧和美观限制,用简单的笔画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就成为日本书界发展的必然。
如果看这几十年日本很多书法家的作品的话,别说是不是书法了,很多作品以中国人的眼光去看,连是不是字都不能确定了。
还是以铃木禅师的作品结束本答案,禅师用秃笔写下这两字,说:“我要用它来表现‘如来’是整个世界的身体。” 这和禅师前面说的初心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呵呵,但无论如何,这两个字是挺符合”拙“字的。
七、温州天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你去了嘛 我也想知道
八、拙劣的读音拙拙?
的读音(拼音)是:zhuo(一声),lie(四声)。它们的五笔输入四:vngg。拙的笔画是:8划,劣的笔画是:5划。拙劣的近义词有:粗劣,低劣,卑劣,笨劣,顽劣等。拙劣是一个贬义词。
九、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可妨唯求勤?
这是王永彬《围炉夜话》中的: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意思就是:如果贫困无法摆脱,只好力行节俭,以期来日;资质愚鲁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勤恳,终会有所成就。
十、拙拙怪事哪个字错误?
拙拙怪事这个词中,拙字错了,应该是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拼音:duō duō guài s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咄咄怪事”指令人感到不可理解、十分惊讶的事;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常与“岂非”“真是”等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