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中的婚恋诗?
1、《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诗经婚恋诗的影响?
《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三、诗经婚恋诗多少首?
据统计,《诗经》国风中关于婚恋的诗就有近80首,其中绝大部分是表现男欢女悦,自由恋爱的诗篇。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溱洧》等。
四、诗经里有几首婚恋诗?
《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以看出有不少吧。五、诗经中都有哪些婚恋诗?
《诗经》中与恋爱有关的代表性作品有《周南·汉广》《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秦风·蒹葭》等。
它们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概括起来,这些恋爱诗大致表现了四个方面的主题:1.赠物定情。赠物定情这一主题在风诗中有充分反映。《卫风·木瓜》是一首绝妙的男女馈赠定情的典型小诗。年轻的姑娘把馨香的木瓜、木桃、木李献给意中人,向他敞开了爱的心扉。年轻的小伙子毫不犹豫地回赠“琼琚”“琼瑶”“琼玖”,且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彼此交换信物私定终身。纯真的自由恋爱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活现出来。
2.幽会密约。异性间爱悦钟情,自然导致幽会。或进一步了解,或倾吐真情,或密切感情。《邶风·静女》是全部恋爱诗中状描幽会、密约情景最完整的一首诗:人物、地点、过程尽含其中。文静而秀美的少女,在城角处等待男主人公。少女故意躲避起来,急得男子“搔首踟蹰”——挠着头,走来转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呈现出男子对所爱者的痴迷状态。
3.邂逅相遇。生活中不期而会、一见钟情之事屡见不鲜,而将之酝酿成诗则为周人所首创,《郑风·野有蔓草》就是例证。诗中写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人方玉润在评说《唐风·绸缪》时指出:“此诗只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4.思慕求爱。《魏风·汾沮洳》就是一首“女子思慕男子诗”,诗中描写汾水河边的低洼地上,有位采摘野菜的姑娘正在思慕她的意中人。在她看来,“彼其之子”是个“美无度”极其英俊的人;仪表“美如英”,品格“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则是她爱慕思念的原因。诗歌造语虽轻淡,但所呈现的情思却非常深邃、隽永。类似的篇什还有《郑风·东门之墠》《秦风·蒹葭》等。
六、诗经中有哪几类婚恋诗?
《诗经》中与恋爱有关的代表性作品有《周南·汉广》《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秦风·蒹葭》等。它们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概括起来,这些恋爱诗大致表现了四个方面的主题:
1.赠物定情。赠物定情这一主题在风诗中有充分反映。《卫风·木瓜》是一首绝妙的男女馈赠定情的典型小诗。年轻的姑娘把馨香的木瓜、木桃、木李献给意中人,向他敞开了爱的心扉。年轻的小伙子毫不犹豫地回赠“琼琚”“琼瑶”“琼玖”,且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彼此交换信物私定终身。纯真的自由恋爱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活现出来。
2.幽会密约。异性间爱悦钟情,自然导致幽会。或进一步了解,或倾吐真情,或密切感情。《邶风·静女》是全部恋爱诗中状描幽会、密约情景最完整的一首诗:人物、地点、过程尽含其中。文静而秀美的少女,在城角处等待男主人公。少女故意躲避起来,急得男子“搔首踟蹰”——挠着头,走来转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呈现出男子对所爱者的痴迷状态。
3.邂逅相遇。生活中不期而会、一见钟情之事屡见不鲜,而将之酝酿成诗则为周人所首创,《郑风·野有蔓草》就是例证。诗中写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人方玉润在评说《唐风·绸缪》时指出:“此诗只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4.思慕求爱。《魏风·汾沮洳》就是一首“女子思慕男子诗”,诗中描写汾水河边的低洼地上,有位采摘野菜的姑娘正在思慕她的意中人。在她看来,“彼其之子”是个“美无度”极其英俊的人;仪表“美如英”,品格“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则是她爱慕思念的原因。诗歌造语虽轻淡,但所呈现的情思却非常深邃、隽永。类似的篇什还有《郑风·东门之墠》《秦风·蒹葭》等。
七、程俊英认为诗经婚恋诗多少篇?
程俊英认为诗经婚恋诗有76首,例如巜关鸠》《苍耳》等
八、你从《诗经》的这些婚恋诗里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婚恋观?
摘要:《诗经》为四书五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一笔。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关于爱情的婚姻观,探讨《诗经》中关于婚姻观的观点在我国社会中的适用。力求能够为当下年轻人的婚姻观提出一些可能的参考观点。 摘要:《诗经》;婚姻观;适用性;年轻人 一、《诗经》中婚姻观的涵义解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了从春秋时期到西周时期约五百年历史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深为贵族王室所器重,常常用来教育王公子嗣和培养人才的作用,《诗经》简称为《诗》,它涉及了从文学、历史学、农业、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其中的许多观点到现在来看,仍然是适用的,并且将作为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作为论据提出。《诗经》中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婚姻观思想,不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渴慕,“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信念,还是“山无棱,天地合”的永恒,都表征着对爱情,对自由婚姻的向往。 (一)自由恋爱,追求幸福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关于自由恋爱的描绘,如《国风·邶风·匏有苦叶》、《国风·郑风·溱洧》、《国风·陈风·东门之枌》、《国风·召南·摽有梅》、《国风·邶风·静女》、《国风·鄘风·桑中》、《国风·郑风·女曰鸡鸣》、《国风·陈风·泽陂》等。拿我们熟知的《诗经·周南·关雎》来说,这首诗歌就鲜明表达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感情热烈且单纯,丝毫不让人觉得矫情。又如《诗经·郑风·子衿》里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国风·邶风·静女》中便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痴情小伙子和美丽的姑娘约会于城墙角落,心中焦急,渴望早点见到心爱的姑娘,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来刻画出任务恋爱时的心理场景。《齐风·柏舟》有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女子不屈母亲的婚姻安排,誓死抗争,全诗上下反映出年轻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的抗争意识,也表达出对传统礼教约束的不满。 (二)重视婚姻礼数,讲究礼节 礼仪,自古以来便最为重视,大至皇家祭祀,小到认亲求人,凡是种种,礼仪都不可或缺,而《诗经》所处时代,礼仪兴盛,婚姻作为关乎财产继承和宗庙传承的根本,合乎礼仪的规范便尤为重要。《国风·卫风·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中男女情深义重,私定终身,但苦于没有媒人说亲,便不得不延迟婚期。再看《国风·豳风·伐柯》中描述婚姻美满的前提是要有媒人从中料理,即“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二、《诗经》中的婚姻观在我国社会中的适用 承袭了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中国,也深受《诗经》的影响,主要来看,有农耕时代的男耕女织,家国同构,有封建宗族的家族伦理体系等等,但是其伦理建构的思想在《诗经》中并没有多少体现,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少,很难去深究其道德意识。以《诗经》中向往爱情和婚姻的众多诗篇来看,它首先肯定了人性本位,主张礼仪,另一方面又要求礼法形式要随情况而动,主张和谐与平和,关于《诗经》,孔子有如下论述,对诗歌表示了高度的赞扬:“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本性情, 有邪有正”。“诗本性情”, 情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 也是诗教如此重要的关键所在 。[1] 几次工业文明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处于一个不断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常说,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有代沟,这个代沟在思想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大多数家庭的年轻人和父母婚恋观念不同,也加剧了这种代沟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如婚外恋、快餐式恋爱等也为婚姻观带来极大的挑战,都在潜移默化的同化年轻人的婚姻理念。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寻找一种合适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婚姻观是十分重要的。 《诗经》中的婚姻伦理思想历经了千年,其中有所爱有所恨,有所悲有所喜, 也有所信有所望,然透露出来的对爱情与婚姻的渴望与今却是一贯。[2]为跟上或解决婚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婚姻法》中的某些条款逐渐细化,其中之意,即为规范礼仪,现代之“礼”要建立在男女平等,人身自由,讲究责任和公平等,是与时俱进的,《诗经》中的某些思想也正与这些规范呈现出某种异同,抛开封建专制的制度和宗教礼仪来看,《诗经》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看法,值得年轻人去学习,去认识。 三、《诗经》中婚姻观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与必要性阐述 (一)《诗经》中婚姻在我国社会中的表现 第一,大胆,自由的恋爱观。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影响,80后、90后的大多数人都慢慢转变了婚姻嫁娶,媒妁之言的旧习俗,社会倡导“恋爱自由”,勇敢的求爱和勇于追求幸福是年轻人的一大表现。第二,对爱执着,忠诚的婚姻观。主要体现为《民法典》中关于女性权力的维护以及大众观点不不忠诚婚姻的普遍厌恶。 (二)践行《诗经》婚姻观的必要性 然现代以来,我国的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日益发生变化,许多年轻人对于婚姻观念缺乏认知等一系列现象不胜枚举,社会习俗、伦理道德、法律意识、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多元性的影响因子也在使得婚姻观发生着较为明显的变化。诸如上述的观点,许多年轻人对婚姻观所传达的思想所不解,有认为单身自由,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有奉子成婚的,有网恋定终身的;更有“恐婚”和惧怕恋爱的。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对于良好婚姻观的认同偏差,这些偏差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失去了对婚姻的期望。《诗经》中的婚姻观有助于我们改变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重拾对于婚姻的信心。
结语 在当前剧烈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的年轻人的婚姻观与社会意识的发展明显有着脱节的危险,大多人不愿意结婚,不愿意谈恋爱,甚至主张丁克家庭,这对于人口结构的冲击的非常之巨大的。而《诗经》中有关婚姻观和爱情观的部分, 其本质内涵至深,在对现代婚姻的诠释也极为深刻,有利于引导当代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这这方面加强教育,以《诗经》中的爱情文化为引导,重拾古代先民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姜国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3(2):41-45.
[2]徐少波. 《诗经》婚姻伦理思想解析[D].浙江财经大学,2014.
九、题壁诗写作的文化背景?
宋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出处:《东坡七集》;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苏轼;创作年代北宋。赏析:这首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十、《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婚恋诗还是史诗?
这首是叙事兼抒情诗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