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化学放热吸热总结?
放热和吸热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两种现象,总结如下:
放热反应:
❶. 定义: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系统向外界放出热量。
❷. 表现形式: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周围物体感觉到热。
❸. 常见例子:燃烧、氧化、酸碱中和等。
❹. 说明:放热反应的反应焓为负,反应物的化学能高于生成物的化学能。
吸热反应:
①. 定义: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化学能从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
②. 表现形式:反应过程中温度下降,周围物体感觉到冷。
③. 常见例子:融化、蒸发、溶解、反应生成分子中的化学键等。
④. 说明:吸热反应的反应焓为正,反应物的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化学能。
总结:化学反应中放热和吸热都是能量转化的现象,放热反应会使温度升高,周围物体感觉到热,反应焓为负;吸热反应则会使温度下降,周围物体感觉到冷,反应焓为正。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我们需要理解这两种现象,并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和利用。
二、初中化学沉淀颜色总结?
白色沉淀有硫酸钡,氯化银,碳酸钙,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浅绿色沉淀有氢氧化亚铁。
三、初中化学知识全面总结?
一、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永为零。
SO42-、CO32-负二价,NO3-、OH-负一价,还有NH4+正一价。
二、化学之最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
(二)常见沉淀
白色:BaSO4、AgCl、BaCO3、CaCO3、Mg(OH)2、Al(OH)3 、Ag2CO3、Fe(OH)2
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其中AgCl、BaSO4不溶于酸!!!
(三)有色溶液
蓝色(含有Cu2+的溶液):CuCl2、Cu(NO3)2、CuSO4
浅绿色(含有Fe2+的溶液):FeCl2、Fe(NO3)2、FeSO4
棕黄色(含有Fe3+的溶液):FeCl3、Fe(NO3)3、Fe(SO4)3
紫色:石蕊溶液、KMnO4溶液
四、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
五、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六、常用计算公式
七、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注:“不”:不溶于水(溶解度小于0.01g,几乎可以看成不溶,但实际溶解了极少量,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微”:微溶于水(溶解度0.01g~1g);“溶”:该物质可溶于水(溶解度大于1g);“挥”:易挥发或易分解;“—”:该物质不存在或遇水就分解了。
八、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酸易溶于水,初中酸全溶。
碱中溶五位,钾、钠、氨(水)、钙、钡都可溶,(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氨水NH3·H2O、氢氧化钡Ba(OH)2)
微溶只需记住钙。(氢氧化钙Ca(OH)2微溶)
可溶盐,钾钠铵、硝酸盐,全盘端。
盐酸盐(Cl-),银靠边。(盐酸盐里除氯化银AgCl外都溶。)
硫酸盐(SO42-),除钡餐。(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BaSO4。)
碳酸盐,可溶的只有钾钠铵;(只有相应的碳酸钾、碳酸钠和碳酸铵可溶)
其余不溶于水,均能“溶于”酸。
九、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十、气体的检验
1.O2:检验: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验满:a排水集气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来,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2.CO2:检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收集满了。
3.H2: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生成的气体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
4.CH4:点燃,淡蓝色火焰,干冷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片刻,迅速倒转烧杯,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5.CO: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蓝色火焰,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6.H2O:使无水硫酸铜(白色,CuSO4)变蓝(CuSO4·5H2O)。
7.N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熄灭,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不变浑浊。
8.NH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9.HCl: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十一、离子的检验
1.H+:
①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溶液变红,则样品含酸或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值;
②取样,加铁粉,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含酸;
③取样,加氧化铜,若黑色固体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则样品含酸;
④取样,加 Cu(OH)2 (选“NaOH 和 Cu(OH)2”中的一种)若蓝色固体被溶解,则样品含酸;
⑤取样,加 碳酸钠溶液或碳酸钙 ,若有气泡产生,则样品含酸;
⑥取样,滴加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2.OH-:
①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若溶液变蓝,则含OH-或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 值;
①取样,滴加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含OH-;
②取样,滴加硫酸铜(氯化铁)溶液,若有蓝色(红褐色)沉淀产生,则含OH-;
③取样,加氯化铵溶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NH3),则含OH-。
3.碳酸盐: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SO42-:滴入稀盐酸酸化,再滴入BaCl2溶液,酸化无现象,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5.Cl-:滴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
6.NH4+:加入强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试纸变蓝。
7.Fe3+:滴入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8.Cu2+:①插入铁片,铁片表面附有红色固体。②滴入强碱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十二、离子共存
★常见的不共存离子有:
1.相互反应生成气体:H+和CO32-、NH4+和OH-、HCO3-和H+
2.相互反应生成沉淀:
Ag+和Cl-(白色沉淀)、Ba2+和SO42-(白色沉淀)、Ba2+和CO32-(白色沉淀)、Ca2+和CO32-(白色沉淀)、Mg2+和OH-(白色沉淀)、Al3+和OH-(白色沉淀)、
Cu2+和OH-(蓝色沉淀)、Fe3+和OH-(红褐色沉淀)
3.相互反应生成水:H+和OH-
注意:1、所有有颜色的离子都不能在无色的溶液中存在(Fe2+ 、Fe3+、 Cu2+ 、 MnO4_)
2、HCO3-碳酸氢根离子不能与强酸(H+)、强碱(OH-)共存。
如NaHCO3+HCl=NaCl+CO2↑+H2O(HCO3-+H+=CO2↑+H2O)、HCO3-+OH-=CO32-+H2O
十三、物质的鉴别
原理:根据各种物质在性质上的不同及反应现象的不同对几种物质进行区分,其对象一般是多种物质。在试剂选择上有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试剂之分。
鉴别的方法
【物理方法】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放热还是吸热等现象鉴别。
◆ 常见物质或离子
(1)依据颜色鉴别:含Cu2+溶液显蓝色;含Fe2+溶液显浅绿色,含Fe3+溶液显黄色;KMnO4 溶液显紫红色。
(2)依据气味鉴别:SO2、NH3均有刺激性气味。(3)依据溶解性鉴别:CaCO3不溶于水、Na2CO3溶于水。(4)依据溶解热现象鉴别: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溶于水后无明显变化。(5)依据磁性鉴别:铁丝可以用磁铁来吸引,而铝丝不可以。
【化学方法】
(1)特征现象法:利用物质间物理性质(如颜色等)的不同,通过感观找到突破口,然后利用已鉴别出来的物质作为试剂将剩余物质鉴别出 。
(2)两两混合法:当无法通过物理性质入手时,可以采用两两混合的方法,若能各自产生不同现象,便可加以区别。
(3)借助产物法:若用以上两种方法还不能将组内的物质鉴别出来,可借用相关反应产物和酸反应加以鉴别(组内物质一般含有酸)。
常见物质的鉴别
(1)鉴别真假黄金,一般假黄金是锌铜合金,加入稀盐酸,如产生气泡,为假黄金。
(2)鉴别羊毛和涤纶,常用燃烧法,羊毛和蚕丝属于天然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可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燃烧时有特殊气味。
(3)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鉴别,也可用燃烧法,无毒塑料易燃烧,冒烟,无刺激性气味;有毒塑料不易燃烧,燃烧时冒烟,有刺激性气味。
(4)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的的鉴别,也可用燃烧法,燃烧时无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聚乙烯;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聚氯乙烯。
(5)化肥的鉴别,可采用一观二闻三加水四研磨的方法,由于氮肥和钾肥都是白色的晶体 ,而磷肥为灰白色粉末,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氮肥钾肥和磷肥。二是闻气味,氮肥一般有刺激性气味,而钾肥和磷肥没有气体,因此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三是加水溶解,氮肥和钾肥全部都能溶于水,而磷肥大多数不溶于水,因此可用加水观察是否溶解的方法进行鉴别。四是加熟石灰研磨,由于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加热或研磨的条件下,会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因此可以用此法。
比如氮肥的简易鉴别,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这四种固体,可通过加碱的方法进行鉴别,没有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尿素,有氨味产生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再分别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无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铵、硝酸铵,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铵,无沉淀产生的是硝酸铵。至此,四种氮肥鉴别出来。
十四、物质的除杂、分离、提纯
除杂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杂质易分离。(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 常用的除杂方法:
【物理方法】
1.过滤: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粗盐提纯。
2.结晶:
(1)蒸发:适用分离溶质与溶剂,除去可挥发的杂质,从含有HCl的NaCl 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2)降温:可溶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不同,从含NaCl杂质的KNO3中提纯KNO3。
【化学方法】
1.转化法:将固、液、气体中的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物质。
2.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而除去。
3.气化法:将固、液体中的杂质转变为气体而除去。
4.加热法: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5.溶解法:将固体中的杂质转变为可溶物而除去。
6.置换法:类似于转化法,选用合适的试剂将杂质置换出来而除去。
◆ 常见气体的除杂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3.O2(HCl):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4.CO2(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干燥。
5.H2(HCl或水蒸气):通过装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
6.O2(H2O):通过浓硫酸。
◆ 常见固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过滤。
2.Cu(Fe2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
3.CuO(Cu):在空气中(或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4.CaCO3(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常见液体除杂的试剂和方法归纳(括号内为杂质)
1.NaOH溶液(Ca(OH)2):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过滤。
2.NaOH溶液(Na2CO3):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过滤。
3.NaCl溶液(Na2CO3):加入适量的盐酸,蒸发。
4.CaCl2溶液(HCl):加入碳酸钙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5.CuSO4溶液(硫酸):加入过量CuO粉末充分反应,过滤。
6.FeCl2溶液(CuCl2):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十五、两种物质反应,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溶质判断解题思路】
(1)仔细审题,注意细节如溶液的颜色,指示剂是石蕊还是酚酞,有无沉淀,沉淀加酸是否溶解等
(2)溶质一定有可溶于水的生成物;
(3)溶质可能有可溶于水的过量的反应物之一
(4)沉淀、金属、金属氧化物等不溶的物质不是溶质。
(5)检测可能有的溶质,一定要检验与生成物不同的那部分离子
【题型】判断一定含有的溶质;可能含有的溶质;判断溶质的几种可能情况
【方法】
方法:从物质角度、或离子角度分析。
十六、废液成分探究题
要处理实验中的废液,就必须研究废液的成分。对废液成分的研究,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即物质角度和离子角度。
1.从物质角度分析首要先分析混合前各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反应后一定含有哪些物质、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再混合后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各实验中生成的物质是否会参与反应),最后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判断。
2.从离子角度分析主要是从离子共存的角度分析,在混合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是不反应的离子(一般Na+、K+、NO3-、Cl-等),由于废液混合后在用量上难以确定,参加反应的离子的剩余问题无法确定,所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是参加反应的离子。
四、高考语法填空考点总结?
语法填空考点总结
1.冠词,主要考察the,a,an及零冠词。冠词在高考中可能占两分,即单选和改错。
2.动词,主要包括动词时态、语态、主谓一致、动词及动词词组辨析和非谓语动词。在单选中,动词的考察频率最大,一般在6分左右。
3.代词,一般在考察句子结构中考察。
4.名词,名词的辨析是考察重点
5.短语的用法,包括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等,一般的短语都有固定含义,需要准确记忆。
6.句子结构,重点考察复合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强调句、倒装等等问题。
7.交际用语。
五、可摘局部义齿考点总结?
摘取局部义齿的考点总结:
1. 局部义齿的适应症:了解何时需要考虑使用局部义齿,如部分牙齿缺失、无法经受牙种植手术等。
2. 准备工作:了解如何进行牙齿拔除、切削牙体、修复或调整周围组织的准备工作,确保局部义齿的稳固性和舒适性。
3. 材料选择:熟悉常用的局部义齿材料,包括金属合金、锆石等,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优势和劣势。
4. 局部义齿设计:了解如何进行局部义齿的设计,确保其符合患者的口腔解剖结构,保持良好的咬合和美观。
5. 捕捉印模:学会如何正确捕捉局部义齿的印模,确保合适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6. 试戴和调整:了解如何进行试戴局部义齿,并通过适当的调整来达到最佳适配和舒适度。
7. 定期维护:了解局部义齿的日常维护和清洁方法,以保持其良好状态和耐用性。
8. 术后注意事项:了解患者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口腔卫生、避免嚼硬食物等,以保证局部义齿的长期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摘取局部义齿的常见考点总结,具体的考试要求和内容可能因不同的考试而有所不同。建议根据自己参加的考试来详细准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苏州中考历史考点总结?
苏州中考历史考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古代文明、近代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国古代历史考点重点考察了先秦时期的思想、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两汉文化、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等;世界古代文明考点涵盖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文明等;近代史考点主要涉及了近代中国的变革、帝国主义入侵、抗战等内容。考生在备考历史时,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把握考点,提高历史的得分率。
七、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
以下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总结:
1. 物质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 元素是指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 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它们之间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2. 常见物质
水(H2O)、氧气(O2)、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是常见的气体。氢气(H2)、氯气(Cl2)、溴(Br2)和碘(I2)是常见的卤素。
金属如铁、铜、锌、铝等都是常见的金属。非金属如碳、硫、氧、氢等是常见的非金属。
3. 物质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密度、硬度、颜色、相态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变色等。
4.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的物质在作用后发生变化而生成一种或多种新物质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
- 酸碱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热分解反应
- 酯化反应
- 加合反应
化学反应需要满足反应物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并且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5. pH值
pH值是用于表示酸碱程度的指标。pH值越小,表示物质越酸;pH值越大,表示物质越碱;pH值为7时,表示物质是中性的。
6. 分子和化学式
分子是指由两种或以上不同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所构成的物质单位。
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分子中原子种类和相对个数的符号表示法。分为分子式和简式两种。
7. 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云两部分组成的。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云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呈球形分布,环绕在原子核的外部。
8.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及元素性质发展而来的排列方式。它是由横行(周期)和竖列(族)组成的。
元素周期表中,横行代表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竖列代表拥有相同化学性质的元素。元素周期表可以提供元素基本信息及特征。
八、初中化学除杂题总结?
除杂题分为这几种类型:①气体;②固体;③液体。
下面就这两类物质的除杂问题采用例说的方式解答如下:气体一般有吸收法和转化法两种方式。如CO(杂质CO2)用NaOH溶液吸收CO2,反应在洗气瓶中进行,化学方程式为:CO2十2NaOH=Na2CO3十H2O;N2(杂质O2),用灼热的铜网吸收,化学方程式为:2Cu十O2=(△)2CuO;以上两例为吸收法。CO2(杂质CO)可以将该气体通过过量的灼热的CuO,化学方程式为CO十CuO=(△)Cu十CO2,此例为转化法。固体的除杂一般有水溶法或试剂法。如Na2CO3(杂质CaCO3),方法为加水溶解,然后过滤,再滤液蒸发。此为水溶法。NaCⅠ(杂质Na2CO3),加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然后蒸发、干燥。MnO2(杂质C),放在空气中灼烧,可认为是加了试剂O2,化学方程式为C十O2=(△)CO2,以上两例为试剂法。液体除杂主要有转化法和蒸馏法。FeCl2溶液(杂质CuCI2),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然后过滤,化学方程式为CuCI2十Fe=FeCⅠ2十Cu,此为转化法。蒸馏法略(初中一般不涉及)。
九、初中化学一步反应总结?
反应物到生成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十、初中化学三大难点总结?
三大难点是:1、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2、推断和除杂质题,3、图形题。
这些题目的特点是:题目情景可多变,考虑问题须全面,运用知识要灵活。稍有疏忽就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