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如何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1、谈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必须把文化的概念确定下来。广义地讲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人所创造的、非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等。狭义的文化仅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是指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格和其它一切能力与习惯。狭义的文化与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狭义的文化是人类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的,它更具有复和性整体的特征。 当然要深入论述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我们还必须理解社会文化存在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形式有:A、物质形态文化——指科学、技术、艺术等创造发明;B、观念形态文化——指人类创造的各种语言文字、数字抽象符合;C、活动形态文化——指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D、心理形态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和行为习惯。
2、文化对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其作用的性质是一种影响性的。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一个国家的人均文化水平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越高。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传递,这样就必然影响社会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绝对教育传递的具体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即价值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观念和取向,将大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育地位的认识以及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从微观或具体面上进行分析,文化对教育的功能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社会文化的丰富发展,必须促进学鹇教育内容的丰富的课程结构的变化。显然教育内容变化相地于文化发展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社会文化大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可以打破教育的稳定格局,促进教育内容的发展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学校课程的内容更新和结构变化。
3、文化有教育力量的功能,但教育对文化不是消极被动的。教育对文化具有发展的功能。其表现在三个方面:A、教育对文化有保存传递的功能。人类文化是后天习惯得的,因此它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是传递和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如果社会文化不从上一代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那么社会文化的保存、积累和发展则是绝对不可能的。B、教育对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传播交流的功能。文化传播是一个民族文化向另一个民族文化传输或者相互交流的过程,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教育、贸易、战争、移民、旅游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因为通过教育途径吸收其它民族文化,都要经过去劣存优的选择过程,这样可以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盲目性。C、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创造和更新的功能。教育通过创造人们新的思想和新观念,这些新思想和新观念通过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就可以形成社会文化因素;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创新新的科技成果,充实更新发展了社会文化教育;教育可以对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因为没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社会文化就无法更新发展。 总之,文化是教育的背景,而教育却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
第一、传递功能。
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早期先民那里,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形式,传递着原始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丰富,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文化单纯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形式已不能胜任,人类社会有了专门传授文化的机构的需要。这时,学校教育便产生了。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娶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就世代交替的整个人类而言,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继者。就其每一代人而言,人们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是文化的创造者。“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只有先占有文化,然后才能创造文化。
第二、选择功能。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确定的教育内容。而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育内容之所以需要“确定”,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文化都包容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文雅与粗野的成份。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二是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的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一点;另外,人脑容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知识的无限广阔性构成了一对矛盾,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文化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都传给受教育者,这也就需要确定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得以实现。因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育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2〕。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因而,在当时的北大,既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也有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还有鼓吹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重要。如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观念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观念外,还有封建主义的文化观念,西方的文化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观念。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传播、传递什么样的文化观念,我们教育的选择功能的意义就更加重要和突出。
第三、创新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文化。而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过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占有人类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换言之,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个再生产过程。是一个扩大再生产,且具有经济、高效、模仿和接受,而是一个不断重组和建构的过程。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在《思想生态学的步骤》一书中,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
三、传统文化制约教育的发展吗?
我认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教育的发展,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行业,从古至今教育是民生之本、国家的未来,现代教育更是被纳为国家事业,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育就是立国之本。从私塾、学堂到科举制度,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知识改变命运”,我国现代教育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蜕变重生。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国家不仅鼓励教育事业,更开放九年义务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拓学生的眼界,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里,人们渐渐失去最初的淳朴“见利忘义”屡见不鲜。教育事业还是要重视起来。
四、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原因?
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的原因是弘扬国家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建设美丽国家,一切都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
五、关于发展文化教育有什么建议?
在传统节日宣传传统文化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举办传统文化的讲座。
鼓励创作演出传统文化节目在电影,广播,报纸,网络各方面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在城乡建设方面,开辟传统文化公园文化墙进行宣传。在学校教材上增加传统文化内容。
六、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可以从建国后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掌握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①建国初期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
②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种教育制度推行,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③“文革”时期,教育遭受巨大摧残。
④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自1977年10月恢复“高考”,中国教育从此恢复了正常秩序;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教育从此走进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教育事业经历了治理整顿、改革开放、发展创新三个大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存在发展中问题与挑战。
七、教育文化发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落后的旧中国被迫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其中,人才和技术是这场运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为这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洋务人士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例如,1862年恭亲王奕訢奏请在北京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同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的上海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等奏请仿照上海广方言馆之例,在广州开设的外国语学堂,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政学堂以及各类武备学堂和科技学堂。
洋务学堂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也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在它产生之韧,并未有意与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对抗,甚至还乞求后者的容纳,但它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了旧的教育体制,实际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②在派遣留学生方面,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童名由陈兰彬带领从上海搭船赴美,1873年、1874年、1875年,第二、第三、第四批各30人相继成行。这些学生除在国外学习“西学”外,还必须在留学监督的领导下“随时课以中国文义”。出于使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留美幼童大多选择了国家急需的机械、铁路、矿冶、邮电、造船以及各类军事工业等专业学习。留学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海军,外交的人才。
③通过留学生介绍,在中国传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④到此,一个以派遣留学生,兴办西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为内容,以学习西方技术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形成,它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智力保障,推动西方科技的转播,是近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步
八、唐朝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作用?
唐代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也是我国封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唐朝对教育的发展是官方开办的,各类教育机构,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管理各个方面都有一套体系,以文武并进,德化万方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新办官学承前启后
九、如何发展殡葬文化,发展殡葬文化意义?
殡葬文化应该从关怀生命开始,人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死亡是必经之路,殡葬是生命的最后历程,以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的自然。殡葬文化随不同民族各有差异,都应以亡者安乐,生者安心去做。
认识殡葬文化,也就认识生命本质,正面对待世间生死无常变化。
十、传统优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3、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的要求。我国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