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名言,说的是人才多有,而发现人才的举荐人难得。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如果从事组织人事、领导监督工作的举荐人高素质高水平,则可以发现和利用更多人才,助推事业兴旺;反之,举荐人道德低下能力庸常,则容易埋没真正人才,阻滞事业发展。优秀的举荐人,具有知人之明、容人之量、清廉之品、纳谏之诚,惟其如此,方能举贤退奸,报国安民。
所谓知人之明,就是要有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目光。认识一个人外显的品德和才能比较容易,但不能就此判断此人此才堪用。明察的举荐人,常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倾听群众意见,了解人才本真,对德才兼备者加以举荐。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经商,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些利润,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贪婪而是家贫。管仲三次当官三次被罢免,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无能而是不得其主。鲍叔牙与管仲一起打仗,管仲都是进攻在后撤退在前,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怕死而是老母需要赡养。后来,时机成熟,鲍叔牙举荐管仲辅佐齐桓公力行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了齐之霸业。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所谓容人之量,就是要有不计恩仇并公心对待人才的气度。社会生活中,感情、利益有时和谐共生,有时矛盾冲突。人际的亲疏利害,极易左右个人意志。大度的举荐人,总能抛开个人恩怨,出以公心,正确评价和擢用人才。还说春秋时期,晋平公要大夫祁黄羊举荐一名县令,祁黄羊就说解狐可以担当此任。晋平公十分惊讶:“解狐是你的仇人啊?”祁黄羊沉着回答:“你问谁可以当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后来,晋平公又让祁黄羊举荐一名校尉,祁黄羊毫不犹豫举荐儿子祁午,晋平公大惑不解:“你举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应对:“你让我举荐校尉,并没有说不能举荐我的儿子呀!”解斛、祁午二人上任后,恪尽职守,功勋卓著,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祁黄羊举荐得人。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得到国人赞赏,受到后世推崇。
所谓清廉之品,就是要有举荐人才不图回报的品行。利用举荐特权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权钱交易,是旧官场常见的积弊。清廉的举荐人,必能严于律己,自闭后门,保持高风亮节。东汉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由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夜携黄金前往拜谢,杨震责备他,“我了解你才举荐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夜间没人会知道我给你送礼。”杨震很生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杨震因此以“四知太守”的清廉声名,为举荐人树立了榜样,留下千古美名。
所谓纳谏之诚,就是要有荐错人才勇于担责的胸襟。举荐的人才不一定能胜任,有的一朝权在手,还可能恃才傲物,作奸犯科。虚怀的举荐人,定能自觉接受监督,察纳雅言,纠正失察之过。东汉左雄是公认的伯乐,举荐提拔的李膺、陈蕃、陈球等人才都不负所望,德政美名天下传。左雄任司隶校尉后举荐的冯直却因贪赃受惩,同样是左雄举荐的尚书周举则恪尽职守,弹劾左雄“荐举不实”。左雄非常生气:“我举荐你是让你同我作对吗?”周举答道:“从前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韩厥处死赵宣子手下一个犯法的人,赵宣子反而很高兴,认为自己没有用错人。我的行为也正好证明你举荐正确啊。”左雄顿悟谢过,对周举的大公无私倍加赞赏。因为知人善任,又能虚怀纳谏,左雄成为一代良官。
纵观历代盛衰兴亡,无不与用人得失有关。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人才辈出,则政通人和而国强,如果人才凋零,则政衰民贫而国弱。人才的多寡,与举荐人素质的优劣及其作用发挥好坏息息相关。举荐人能知人、容人、清廉、纳谏,则举荐可得人才,得人才而行德政,自可单位兴,地方宁,国家治,天下平。